积极推动各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以天津市为例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南开大学、天津市民宗委联合调研组 发布日期:2024-02-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城市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促进各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是城市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天津市作为全国各民族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举措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极大促进了各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深度和广度。

  多方面制定政策举措

  加强顶层设计。天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会议和讲座。市政协召开专题座谈会,就如何促进各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探讨交流,各级领导干部、各部门齐抓共管,打造通力合作解决各民族流动人口生活难题的工作格局,出台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实施意见等,保障各民族流动人口切身利益。

  强化文化纽带。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天津市民族文化宫、56个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心等文化场馆建设,对接各民族能工巧匠3000多人,推动形成文化保护传承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命名200所中小学校为市级非遗传承学校,积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广泛开展各类文艺活动。

  强化教育纽带。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室,服务2.8万名各族学生,形成了师生结对帮扶、暖心家访等育人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连续举办十余届“感恩伟大祖国,增进民族团结”演讲比赛,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植入各族青少年心中;加强与西藏、新疆、青海等地的合作交流,对口支援培养高素质人才1.4万余人,依托参观访学、联谊交流、组织比赛、人才培养等组织形式,有力增进各族青少年“五个认同”。

  积极促进就业。组织“石榴籽”专场招聘会、举办大学生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提供多种就业创业机会;加强流动人口职业技能提升,增强各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和信心;大力发展鸿起顺、桂顺斋等中华老字号和津门老字号特色餐饮企业,吸纳各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加强各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协作。自2015年起,天津市先后与青海、甘肃、新疆等地签订跨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与甘肃甘南州、青海黄南州签订帮扶协议,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通过建设融合示范社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举办“五个一”活动、加强流动人口“点对点”服务管理等方式,促进各民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社区。2016年至今,天津市共打造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340多个,并印发示范单位经验材料,宣传示范典型;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滴灌工程,按照“一张表、一张卡、一封信、一手册”的“四个一”模式,组织全市党政干部与各族群众开展结对认亲;实施基层文化站提升工程,让流动人口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多向度提供制度保障

  实现“整体社会”与“个体成员”二元整合机制。整体社会方面,切实加强党对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的领导,统筹谋划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通过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情况督查、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为各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个体成员方面,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下沉至社区,各级部门、各级干部进行“点对点”服务管理,重点解决各民族流动人口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如,每年举办各类民营企业培训班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提升流动人口就业能力和沟通水平;积极促成扶持政策落地,助力创业就业和企业发展。

  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两头对接机制。流出地方面,天津市与新疆和田地区、西藏昌都市、青海黄南州等地建立对口支援协作关系,“十三五”期间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项目800多个,选派2300多名干部开展帮扶工作;与青海省共同开展面向青海籍在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这些与流出地开展的合作,有利于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推动各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流入地方面,天津市通过大数据等信息平台做好流动人口信息统计工作,保障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设置专项对口业务服务点,增强协调机制,完善公共基础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解除流动人口后顾之忧。

  开展“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融合机制。天津流动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既要学习引进外地好经验,也要善于推广本地好做法,在双向融合中推动城市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高质量发展。“引进来”方面,建立完善京津冀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部门联席会议机制。2020年,京津冀三地签署了合作协议,促进在流动人口教育培训、信息沟通、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合作更加紧密。“走出去”方面,天津市政协定期围绕“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进行调研,了解真实社情民意。在多方努力下,天津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日趋完善,为各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天津大家庭创造了条件。

  多元化落实表彰激励

  对组织的表彰激励。一是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引领工程,实现创建“七进”全覆盖。如北辰区建立联创共建机制,调动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积极性,组织开展互观互学交流会,推广“军校共建”“校居共建”“企居共建”等新模式,开展特色鲜明的创建活动,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二是宣介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如滨海新区大沽街道河南里社区探索建立“特约信息员”“特约调解员”等管理机制,其经验作为典型事迹在全市推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宣讲报告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典型事迹,激励各族群众积极维护民族团结。三是采取接地气的表彰方式。如,在“四爱四争”活动总结表彰暨“民族团结一家亲”新春联谊会中,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致富能手模范和新疆形象宣传员等先进典型,让各族群众在欢乐融洽的氛围中感受城市温暖和民族情谊。

  对群体的表彰激励。一是依托社团组织表彰激励。通过少数民族体育协会等社团组织的各类联谊比赛、评优荐优、培养干部等方式,引导各民族流动人口更好投身城市建设。二是依托模范集体表彰激励。积极挖掘、培树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是依托学校教育表彰激励。如,天津市微山路中学积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进各族青少年共同学习生活、共同成长进步,培养了一批批各民族优秀学子,先后被评为“天津市民族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天津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对个体的表彰激励。一是注重技能特长表彰奖励,激励掌握特色美食制作、非遗手工艺等技艺的各民族流动人口发挥特长,给予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二是重视文化润人表彰激励。成立文化艺术促进会等文化组织,举办普通话朗读比赛、有奖知识竞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等活动,为各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展示才艺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表彰激励中增进情感,在奖励与肯定中不断提升各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信心。

  (执笔:南开大学高永久、冯辉、杨文帅;天津市民宗委赵学平、张琳)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