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维,全国政协委员、贵州师范学院校长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应始终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密结合,在强化学理支撑、学科建设、师资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贡献高校智慧。
发挥高校智库优势,着力强化学理支撑。组织专家学者聚焦政治引领、发展凝聚、文化浸润、交融增进、法治保障等研究方向,建立特色科研团队,建强建好科研平台,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为推动新时代党的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高质量发展贡献真知灼见、良招实策,为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学理支撑。
着眼高校立身之本,着力强化学科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围绕“重点马院”“重点学科”“重点课程”建设目标,坚持向改革要发展、用创新谋思路,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层层落实,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学科建设格局。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课程为核心课程,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党的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史等课程教学。
立足高校主责主业,着力强化师资培养。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要结合当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际,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式,构建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多维一体的育人平台,在各学科中有机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利用多种师资开展专题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数字化课程建设,制作体现中华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精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网络文学、动漫作品、有声读物、微电影、短视频、影视剧、纪录片等。借助VR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式教育载体和形式,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