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辣糊糊、新疆烤包子、北京糖葫芦、武汉热干面、哈尔滨烤冷面、南昌拌粉……夜幕降临,位于宁夏银川西夏区的怀远观光夜市人烟渐盛,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秦时屯垦地、汉代典农城、西夏兴庆府,古有灵州会盟、今有“三线建设”,银川的开发建设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旋律贯穿始终。而今,银川市顺应人口流动融居大势,积极搭建平台,进一步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走进银川,无论街区夜市、社区学校,还是机关企业、景区景点,流动的人、生动的事,交织成一幅团结共融的和美画卷。
一座夜市,盛满烟火人情
“伊力江,老板娘没在,是不是又去献爱心了?”
“她这几天在吴忠做公益呢!”
“忙得过来吗?”
“有亲戚过来帮忙了!”
……
晚上7点多,怀远观光夜市北71号的“爱心烤包子”摊位前,站满了等待烤包子出炉的客人,几位常客跟老板伊力江聊起家常。
老顾客都知道,伊力江和妻子麦力沙·于斯马洪都有一副热心肠。初来乍到的游客,也常被夫妻俩热情的笑容感染。夫妻俩经常为游客推荐当地的美食和好玩的景点。
伊力江的老家,在数千公里外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2014年,一家人来到宁夏谋生。从吴忠到银川,从单纯的卖馕为生到如今拥有多家新疆美食店,夫妻俩一路走来,得到过当地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不少帮助。
“为表示感恩,我们的店铺都叫‘爱心’。”伊力江说。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麦力沙加入一家公益组织,常常去养老院、福利机构,为老人、孩子献爱心。
占地1.4万余平方米的怀远观光夜市,是银川市民的“深夜食堂”,也是游客“来银川必去的打卡地”。这里汇聚了近500家商户,都由银川君美盛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公司经理梁正宝说:“经营户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涉及回、汉、维吾尔、蒙古、布依等多个民族,大家诚信经营、相处融洽。加上天南地北的游客、品种丰富的美食,夜市仿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
一座夜市,半城烟火。银川市以怀远观光夜市为试点,创新“夜经济+民族团结”模式,面向市民、游客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故事,将夜市打造成展示民族团结和互嵌式发展的一个窗口。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场景,在银川大大小小的企业、车间也比比皆是。
位于贺兰县的宁夏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由浙江籍商人阮世忠创办,研发机构设在上海,原料种植基地建在六盘山区、贺兰山麓,依托蚕豆、螺丝菜、枸杞等当地农特产品资源,将绿色农副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越做越大,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公司副总经理谭勇介绍,在种植基地,公司与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在生产车间,各族员工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搞研发、促生产,发明了“一种全自动蚕豆腰带割皮装置”“一种枸杞营养元素最大化保留技术”等多项专利,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
“如今,像厚生记一样,银川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民族团结融入企业文化,推动互嵌发展,切实将民族团结转化为生产力。” 银川市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马涛说。
一声“干妈”,诉不尽深情厚谊
“孩子们,回家吃饭啦!”“干妈,我想吃凉皮。”“我想吃包子。”……又到周末,西夏区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区居民王菊茹忙着准备食材,为结对的在校大学生做丰盛的饭菜。
“干妈”王菊茹和孩子们的故事,始于2015年。那年5月,共享社区与一路之隔的北方民族大学搭建结亲互助平台,鼓励条件好、家风好的家庭与大学生结对,王菊茹第一个报了名。
蒙古族小伙巴特尔、维吾尔族姑娘夏依达、柯尔克孜族姑娘古丽巴努尔、土家族姑娘高雅、壮族姑娘覃纯、哈萨克族小伙子宏德孜、汉族小伙子肖志达……9年来,王菊茹先后认下20多个“干儿子”“干女儿”。
“起初,孩子们有点拘束,叫我‘阿姨’。时间一长,纷纷改口叫‘干妈’,我听着心里暖暖的。”王菊茹说,在她和孩子们建立的“民族情一家亲”群里,家庭成员越来越多,“干儿子”“干女儿”的亲人们也纷纷加入,群里热闹极了。
王菊茹珍藏着几本厚厚的相册。“这是三八妇女节那天,孩子们来看我,送了一束花。”“这是有年暑假,他们从老家返校后,来家里与我重聚。”“这是我们带着几个孩子去西部影视城游玩。”“这是夏依达带着妹妹来看我们,和我外孙女小糖果在一起的合照。”……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一个个温暖瞬间。
“巴特尔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干警,已经谈了女朋友。上次打电话,他邀请我去参加婚礼。”“夏依达快要当妈妈了!我真为她高兴。”王菊茹说,孩子们毕业后还常和她联系,分享工作和生活中的日常,“我跟夏依达的妈妈成了好姐妹,在视频中,她教我做她最拿手的太阳花烤饼。”
“干妈,您放心,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把民族团结带在身边。”孩子们一番话,让王菊茹热泪盈眶,“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相信大家会把民族团结的精神传承下去。”
共享社区党委书记刘丽娟介绍,通过积极打造各民族互嵌式社区,引导居民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践行者。目前,社区已有18个家庭与大学生结亲互助,“我们正在进一步扩大结亲范围,道德模范、最美银川人、退役军人等群体,将与困难老党员、困难家庭结对,助力社区结出更多‘同心果’。”
近年来,银川市以社区为主阵地促交融,涌现出玫瑰园社区“‘680’爱心联盟”、 盈北社区“共享奶奶”、颐和城府社区“石榴籽”爱心服务站、永和社区“睦邻会客厅”等一大批示范典型。
以黄河、丝绸之路、贺兰山等文化符号为纽带,银川加强与山东济南、陕西西安、福建三明、内蒙古阿拉善等市(盟)的交流,开展“银阿石榴籽 书信手拉手”结对、“黄河润童心”说学融合课、“探寻丝绸之路 共话家国情怀”思政课等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学习交流、成长进步。
从“阿姨”到“干妈”,从“邻居”到“姐妹”,从“笔友”到“朋友”……一个个称谓的变化,一幕幕“结亲记”“老友记”“找朋友”,诉不尽各民族手足相亲的深情。
一条旅游带,串联起古今交融
讲解文物、培训导游、录制节目、参加研讨、申遗迎检……近几年,西夏博物馆馆长师培轶明显感觉“越来越忙”。
“这说明,大家对历史文化保护、对‘三交’史挖掘、对文旅融合越来越重视了。”师培轶说,“大学毕业后,我就来到西夏陵做讲解员。如今我最喜欢做的,还是为观众讲解西夏历史、西夏陵的营造、西夏陵的出土文物,和来自各地的游客交流、互动。”
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位外地游客辗转赶到西夏陵,但景区早已关门。“他失落又渴望的眼神打动了我。”师培轶不仅为那个游客打开景区大门,还拿着手电筒带着他一路参观。
“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存世190年,实现西北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局部统一。”师培轶说,西夏尊孔子为文宣帝,翻译儒学经典,仿汉文创制西夏文字,吸收唐宋法律颁布法令等,都体现了西夏文化植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
“西夏时期的敦煌壁画中出现玄奘西天取经的题材,体现西夏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西夏陵出土的耀州窑、湖田窑瓷器则揭示出西夏与宋、金的密切贸易关系。”提起西夏文物,师培轶滔滔不绝,“出土的大量西夏文物,实证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如今,师培轶不仅面向观众讲,还受银川市民委、市文旅部门邀请,为文旅系统的从业者、导游们“传经送宝”,“讲出文化自信,讲好民族团结”“讲清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博从业人员眼中的游客”“做人民喜爱的讲解员”等,都是他授课的主题。
从古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到如今宁蒙陕甘毗邻地区中心城市,银川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发展文旅产业空间广阔。2023年,银川市共接待4199.20万人次,同比增长104.61%,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81.06%。今年“五一”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297.86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0.43%。
2023年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获得文旅部审核通过,银川市西夏区—永宁县被列入示范区建设单位。
“水洞沟的旧石器、贺兰山的岩画、西夏陵的文物等,贺兰山东麓有大量中华文化元素与符号可提取,有大量‘三交’史可挖掘,在旅游促‘三交’方面大有可为。”银川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杜胜介绍,银川市民委、市文旅部门正在联合行动,将贺兰山东麓的景区景点串珠成线,分批次培训导游、讲解员队伍,全力打造贺兰山东麓促“三交”旅游带。
遗址诉说远古文明,镇北堡西部影城还原明清障塞,葡萄酒庄折射闽宁协作的山海情、奋斗史……一大批文博人、旅游从业者,成为讲述“三交”史的“行家里手”,用行动书写旅游促“三交”的新时代故事。
“我们还将整合资源,实施一批具有辨识度和示范性的文旅产业项目,创作一批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理念的实景演艺节目,助力宁夏与沿海和周边省区建立特色线路营销联盟,为提升宁夏‘中华情’旅游促融品牌影响力作出首府贡献。”杜胜说。
(编辑:程艳)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