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生活着40多个民族、433万人,是广西设自治县数量最多的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池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团结各族儿女共同繁荣发展,为广西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作出河池贡献。2024年1月,河池市被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以文化铸魂,不断增进文化认同,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和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利用韦拔群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动大中小学增设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普及率达89.36%。充分发挥“刘三姐”“河池作家群”等文化品牌作用,深入挖掘河池长寿文化、歌谣文化、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和保护好壮族铜鼓、刘三姐歌谣习俗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用文化认同浸润人心,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五个认同”深入人心。
握紧发展这把“总钥匙”,不断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池市抓住发展这把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总钥匙”,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新征程上,河池市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园区建设,谋划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各族群众共建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在家乡就能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享受高水平公共服务。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电力、有色金属、林木加工、康养旅游等现代化产业集群,桑蚕生产规模连续19年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获评中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成为网红打卡点、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快补齐民族地区交通、就业、教育、医疗等短板弱项,广西首条时速350公里的贵南高铁贯穿河池,实现县县通高速,各族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幸福感和获得感全面提升。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建成自治区级高新区、经开区,产业园区11个县(区)全覆盖。
坚持融合发展,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河池市不断拓展“融”的深度,实施东巴凤区域一体化、金宜同城化和易地搬迁安置工程,推动各民族全面嵌入城镇化建设、融入现代化生活。全市121个易地搬迁安置点18.13万名各族群众安心移居、和谐共处,“四个先行示范”“五治融合”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积极创新“融”的模式,探索农文旅一体化等融合发展新路径,投入13.7亿元在南丹县实施广西第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旅游产业”项目,每年吸引300多万名游客,带动1.35万名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持续扩大“融”的领域,传承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中国村民委员会发源地”的改革创新精神,构建积极向上的经济生态指标、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指标、优秀自信的文化生态指标、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指标、山清水秀的生态文明指标“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促进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