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30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第11届校园那达慕文化节暨第60届田径运动会开幕上,石榴籽方队精彩亮相。新华网发(丁根厚摄)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作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站在全局谋发展、立足首府创经验、深化内涵树品牌、面向全国争示范,树立具有首府辨识度、全区引领性的“首府同心·青城石榴红”品牌,打造创建“升级版”。
夯实基础,始终紧扣主线推动创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要求、战略任务融入创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按照“突出主线、融入中心、分类指导”工作思路,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一进一主题”工作模式,实施“十百千示范带动计划”,深挖机关、企业、学校、乡镇、社区等创建典型,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情感共鸣、便于推广的示范典型。深化联创共建,广泛开展交流互动,构建跨省份、跨盟市、跨旗县三级联创共建网络。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打造示范创建动态管理平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有奖答题活动,加大分众化、生活化的短视频、微动漫等产品供给,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做到抓手有形、受众有感、教育有效。创新开展“十馆联动·一基地一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加大对“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五观”和“七个作模范”等理念的宣传阐释。实施中华文化视觉形象工程,以建设博物馆之城、雕塑之城、艺术之城、现代文明之城为抓手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启动“北疆文化 青城印记——寻迹文化符号集群”项目,发布100个青城印记,推出大型文博电视节目《北疆文化 青城文脉》,以“舞台演出+文博纪录片+专家访谈”形式,叙述呼和浩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
创建聚力,让各族群众共享创建红利。坚持把提升各族群众民生福祉作为创建首要职责,全力建设“五宜”城市,努力答好“民生答卷”,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过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围绕“宜居”,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09个,实施棚户区改造7个,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农村“七配套”建设成果;打造新城区丽苑等13个互嵌式示范社区,一体推进党建示范社区培育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围绕“宜业”,实施国家公共就业服务示范项目,出台“引人留人18条”,实施“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围绕“宜学”,出台支持教育发展10条硬措施,打造“县管校聘”改革区域4个,全市中小学同频互动教室覆盖率达100%;组织开展“首府青少年首都行”“呼杭少年手拉手 同心共筑中国梦”等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围绕“宜养”,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街道、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成功入选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围绕“宜游”,伊利草原乳文化旅游景区获评国家“5G+智慧旅游”试点,蒙牛工业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推出沉浸式街景舞剧《昭君和亲》、打造促进民族融合交流特色旅游线路4条。
强化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始终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自觉担负起“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重大政治责任,全面落实“1+4”基层治理模式,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健全矛盾多元化解机制,深入推进市、县、乡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设,完善群众诉求综合服务机制,建成1388家实体化矛盾纠纷化解联合服务中心,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深化拓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呼和浩特实践,形成了“四聚集”化解家庭婚姻工作法、诉源治理“12345”赛罕模式、“红石榴驿站”工作经验等,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玉泉区清泉街社区被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开展民族领域风险排查,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案事件,切实维护好和谐稳定大局。(呼和浩特市民委供稿)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