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绣从汉朝就有传承,盛于唐代和清代,其传承与发展始终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主要体现为各民族刺绣在纹样、针法、色彩等方面的相互吸收与融合。哈密市博物馆陈列了大量刺绣精美的清代以来的服饰,上面的刺绣纹样大多为牡丹、莲花、菊花、缠枝花、龙、凤、蝴蝶等中国经典传统纹样。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能在维吾尔族百姓家中的地毯、盖单、枕巾以及男女老少的服饰上,看到诸如“蝶恋花”“鹤寿延年”等寄托着民众美好祝愿的组合纹样。在针法技巧上,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吸收了苏绣、京绣的绣法,形成集平绣、盘金银绣、十字绣、综合绣等多种绣法于一体的刺绣工艺。
出土于哈密巴里坤的清代官员补服,图案包含牡丹、灵芝、祥云、狮子等中国传统纹样。
在吸收和借鉴其他绣种的同时,疆绣也注重体现新疆地域文化特色,彰显自身色彩明艳、线条粗犷、纹样简练多变等特点。以纹样为例,在疆绣中,云纹、卷草纹等中国传统纹样非常常见,但也因为深受新疆地域生产生活实践的影响而产生诸多变体。具体表现为以对称卷曲、夸张回环的形状呈现,并与疆绣对比强烈的配色和富有地方特点的材质相结合,从而形成色彩浓烈、造型别致的绣品。丰富多样的疆绣绣品不仅是对新疆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生动记录,更是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展示。
新疆刺绣源于民间,也存于民间,与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为更好地让疆绣服务于人们的现代生活,各族刺绣传承人及相关人员一直在积极寻找“活态传承”的路径,探寻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为疆绣的创新发展作出诸多尝试和努力。
模特展示民间手绣产品——羊角纹图案手提包。
在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白泉村刺绣专业合作社,绣娘检查制作完成的哈萨克族刺绣。新华社记者丁磊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不断深入,疆绣的传承与发展也在不断推进。丰富和更新技艺,加强疆绣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深入开展非遗刺绣衍生品的研发设计,构建互联网宣传和营销体系等,成为推动疆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与之相对应,疆绣在非遗赋能文旅产业、拓宽各族群众增收渠道、带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哈密维吾尔族手工十字绣花帽。
2016年,文旅部非遗司在哈密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哈密“绣郎”卡德尔·热合曼在工作站的支持下,先后带领100多位绣娘组成专业团队,致力于维吾尔族刺绣的创新发展,并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订单的方式,帮助绣娘脱贫致富。如今,卡德尔团队设计的很多融合现代元素的绣品,包括抱枕、汽车用品、手机壳、首饰等,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还远销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青年设计师韩雯受邀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简称“非遗研培计划”),与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结缘,此后便投身于推动疆绣创新发展的事业中。韩雯不仅创立了原创服饰品牌,近两年还将疆绣搬上国际时装舞台,使更多人了解承载着新疆各族人民丰富情感和文化记忆的疆绣。
党的二十大以来,围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一发展方向,新疆不少企业和高校研究团队联合刺绣传承人群,以地方人文风景为题材,设计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内涵的刺绣产品,不断丰富旅游周边产品的内容供给。取材于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的织锦笔袋,包身立体绣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林雪天景观的真皮包等,这些产品将新疆的历史文化、自然风物与民俗民情内化其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新性结合。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维吾尔族刺绣哈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卡德尔·热合曼及其团队绣制的产品,在第十三届中国新疆喀什·中亚南亚商品交易会上展示。
近年来,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非遗文创团队依托“非遗研培计划”,与非遗传承人群进行合作,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打样绣稿,让疆绣的产业化开发迈上新台阶,并将衍生刺绣文创产品带到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际展会上,展示疆绣独特的艺术魅力,让疆绣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
锡伯族刺绣枕头上的“蝶恋花”生动逼真。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新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