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赴青海考察,第一站就来到了果洛西宁中学,并观摩了一堂思政课。总书记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兴安盟红城小学始建于1932年,是内蒙古成立最早的学校之一。现有在校生1000多人,教职工113人。多年来,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日常育人活动等相结合,开设国学精粹、经典诵读、石榴园实景教学等数十种特色课程,推动全体师生坚定“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步入校园,校门口右侧有一个不大的石榴园,一座红石榴雕塑掩映其间。这是学校精心打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个将普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课堂。
“孩子们,你们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多少棵石榴树呢?”课间休息,一些学生在石榴园周边玩耍,教师便会因势利导,带领学生踏入这片充满教育意义的土地。
“56棵!”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声音好不洪亮。
此时,教师进一步解释:“这56棵石榴树,象征着我国的56个民族。你们看,每一颗石榴里都藏着许多籽,它们紧紧地抱在一起,就像我们国家的56个民族,虽然文化、习俗各异,但我们都是中华儿女,都应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变得生动有趣,有形有感且有效,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精神。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如今,像红城小学这样通过具体而微的实践课堂,已覆盖兴安盟所有中小学,潜移默化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
在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使用语文、政治(道德与法治)、历史三科国家统编教材,是党中央做出的关于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大决策部署,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一所民汉合校,红城小学通过混班混宿,举办“金话筒”“经典诵读”等特色课程,坚定不移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6月24日下午,记者甫入教学楼一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琅琅书声便传入耳中。走进教室,学生们字正腔圆地诵读,个个精神饱满,仿佛诉说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我最喜欢朗诵,每次与大家一起学习、朗诵古诗词,都让我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让我无比热爱与自豪。”四年级1班的学生吴诺敏是个蒙古族,经过这些年的学习,普通话说得又标准又好听,还成为学校的小小讲解员。
红城小学校长杨金辉介绍,为大力提升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能力,学校面向学生编印了校本读物《向阳花开》,通过晨诵午写晚读,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和知识储备,增强语感,学生们经常在盟级演讲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红城小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各方面,在学生心中播撒下民族团结进步的“金种子”,是兴安盟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兴安盟始终将学校视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场所。”兴安盟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仲春表示,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们树牢正确民族观的关键阶段,我们将这一理念与课堂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贯穿日常育人活动,并与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校园教育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从而确保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并珍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编辑:马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