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建包钢,内蒙古儿女献宝藏”——从历史佳话中汲取奋进力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郑涵月 发布日期:2024-07-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走进位于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的包头钢铁集团(以下简称“包钢”),展陈馆里回荡着熟悉的旋律。这首陪伴几代人童年的儿歌《小燕子》,蕴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是以“齐心协力建包钢”为背景的老电影《护士日记》中的插曲。

  新中国成立伊始,包头地区因拥有铁矿石、水源、便利的交通等优势,成为内蒙古第一个发展重工业的地区。1958年,在党中央号召下,来自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5个城市的8万多名建设者齐聚包头,投身包钢建设。

  年近九旬的包钢退休职工葛桂林来到展陈馆,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70年前,葛桂林从山西来到包头,后调入包钢工作,曾任包钢党委办公室主任。他见证了包头城市的发展,也见证了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

  “刚刚来到包头时,路上树都很少,常常黄沙漫天。说是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一点都不为过。”葛桂林回忆道,虽然条件艰苦,大家却干劲十足,上下班的人潮中欢声笑语不断。“哪里都有青年突击队,大家加班加点抢着干。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建设好包钢,为建设工业强国作贡献。”

  令葛桂林感触颇深的是,为支援包钢建设和包钢主要原料基地白云鄂博矿区开发,内蒙古人民让出牧场、迁移敖包,书写了“各族人民建包钢,内蒙古儿女献宝藏”的感人篇章。

  “我们是钢铁大军里的一支多民族队伍,各族儿女心手相连、互帮互助的故事几天都讲不完。”葛桂林说,当年“草原英雄小姐妹”就是被白云鄂博矿区的工人所救;包钢勘探队帮助当地农牧民寻找水源;包钢的汉族职工还成立了“一对一”帮扶小组,帮助少数民族工人掌握技术要领……

  60多年前,呼尔宝音从部队转业来到白云鄂博矿区,从事操作穿孔机的工作。从鞍山钢铁公司来支援的师傅知道他普通话不太好,就耐心地手把手教,让他只用3个月时间就掌握了穿孔机操作要领。当年,有很多像呼尔宝音这样的蒙古族工人,在各地师傅的精心指导下,不仅学会了技术,还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包钢炼铁厂生产技术部炉前技师孔德礼,从事炉前工作超过30年。“不管是哪个民族的兄弟,大家都是一家人。干活时,大家一条心,铆足一股劲,肯定能干好。”孔德礼说。

  “小燕子,告诉你,明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正如《小燕子》中唱的那样,在全国支援的热潮下,包钢创造了“平地起高炉、荒漠变钢城”的人间奇迹。

  1959年,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时间;1971年7月,试轧出第一批245×10毫米无缝钢管;1976年、1984年,第一支每米60公斤钢轨、每米75公斤钢轨先后试轧成功;1998年6月,成功研发出每米75公斤铌稀土轨……

  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2/3的钢轨来自包钢;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钢结构领域,包钢的无缝钢管都占据一席之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也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

  “80”后正高级工程师曹鸿璋,主要从事稀土湿法冶金及稀土新材料研究。在他的课题组,汉、蒙古、满、朝鲜等多个民族的科研人员发挥特长,赓续“齐心协力建包钢”的传统,多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齐心协力建包钢”的故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事例。正如展陈馆陈列的大型现实主义题材油画《齐心协力建包钢》所描绘的那样:远处,高炉挺拔,烟囱林立;近处,红旗猎猎,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工人们团结在一起,脸上洋溢着笑容,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编辑:江毓芝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