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同心石榴籽”宣讲团在呼和浩特市合影留念。 中南民族大学供图
奔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了解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情况及治理模式;走进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用“青言青语”讲深、讲透、讲活理论知识;前往昭君博物院参加交流会,从昭君文化中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资源……
7月8日至13日,中南民族大学“同心石榴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实践宣讲团(以下简称“宣讲团”)以昭君文化为依托,追溯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昭君出塞,前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开展“跟着《概论》教材走中国”社会实践,鄂蒙牵手共筑民族团结之桥。
宣讲团成员一路走、一路学、一路讲,了解昭君出塞故事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
在全国民族进步示范社区清泉街社区活动中心,宣讲团成员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伟大成就、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展开宣讲,介绍了“铸牢”的民大实践和民大经验,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将深刻的理论内涵融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案例中,以新生代力量打造宣讲“金名片”。
“在镶黄旗草原上,有一座由6个汉族孩子为蒙古族父母亲立的墓碑。墓碑上面镌刻着:慈父道尔吉,慈母张凤仙。这6个孩子都出生在南方,没有血缘关系,却骨肉相连……”宣讲团成员摆思蕊说,“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理念。
听完“三千孤儿入内蒙”故事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清泉街社区党委书记武荷香眼眶泛红,动情地说:“你们讲出了这一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希望你们日后多来我们社区宣讲。”
在昭君博物院“单于大帐”报告厅内,近百名来自呼和浩特市第十二中学的学生听取了宣讲团以“新征程上‘铸牢’的行动与思考”为题的宣讲。通过向学生介绍“铸牢”的提出过程和重大意义,宣讲团鼓励学生主动做“铸牢”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听完这次宣讲,我认识到了‘铸牢’的重要性,也让我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呼和浩特市第十二中学学生李奇哲说。
宣讲团成员徐特立、巩宇佳、马欣荣在昭君出塞陈列展馆担任志愿讲解员,从昭君出塞为当时汉匈和平作出的巨大贡献、昭君文化的特质和内涵等方面,向学生及游客介绍“青冢佳话”和“千古流芳”两个展厅;以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昭君文化深刻内涵对新时代党的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重要借鉴意义等角度,讲述新时代传承与弘扬昭君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大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通过这次宣讲经历,我更加认识到作为青年学生,要善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叙事析理,寓教于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可感可触、可亲可及,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宣讲团成员徐特立感慨。
2024年1月,宣讲团曾前往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凉州会盟”所在地甘肃武威开启了“跟着《概论》教材走中国”社会实践系列活动第一站,此次呼和浩特之行是第二站。据中南民族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将继续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学好用好《概论》教材,依托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组织宣讲团前往新疆伊犁霍城、浙江嘉兴等地,继续探寻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背后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民大学子在传播“铸牢”过程中挺膺担当,贡献青春力量。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