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青少年交流研学迎来热潮。为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地积极开展跨区域夏令营、研学旅行等交流活动。孩子们通过感受伟大祖国大好河山、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等,在交流体验和融情实践中增进了解、开阔视野,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编者
“当我戴上哈达的时候,心里想的只有那份沉甸甸的情谊。”近日,山东省聊城三中学生颜可心讲述了前不久去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走亲戚”的故事。
7月16日至21日,聊城三中组织部分本地学生赴刚察县,开展第三期手拉手结对活动,颜可心就是其中一员。学生们带着对青海美丽景色的向往,踏上了这趟跨越千里、期待已久的旅途。抵达结对家庭后,他们受到了刚察小伙伴及其家庭成员的热烈欢迎。
“刚到家,阿姨便开始准备丰盛的晚餐,通过他们脸上的笑容和亲切的语气,我能感受到那份真诚。第二天一早,刚察的小伙伴就带着我去看草原。沿途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在太阳的照射下金光灿灿,草原上的牛羊如同点点繁星,镶嵌在绿色的海洋中。”颜可心说,在海拔3000多米的草原,她不仅感受到了刚察朋友的热情,还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欣赏草原美景的同时,孩子们深入了解了当地文化、风俗等,加深了友谊。
在位于海晏县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的图片资料静静地诉说着科技工作者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故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三顶帐篷起家,科研工作者开始研制两弹。青海原子城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孕育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学生们认真观察、仔细聆听,被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爱国奉献精神深深打动。
结对家庭和睦的氛围让聊城学生任怡晨深受触动。“家庭不仅是血缘关系的集合,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在青海,我看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互助。在田间地头,他们共同劳作,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共同分享生活的喜悦。这种简单而纯粹的家庭关系,让我懂得了要更加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光。”任怡晨说。
两天时间里,聊城和刚察的学生,共同分享着彼此的发现,共同聊着有趣的话题,有着说不尽的话,叙不完的情。
聊城、刚察两地虽相隔千里,却同饮黄河水,拥有同源的文化根基。9年前,聊城三中主动承接山东省对口支援海北州项目,每年招收40名刚察县学生,迄今已招收9届。为加强青海学生与本地学生交流交往,让青海学子尽快融入班级,2023年10月,聊城三中启动了青海学生与本地学生手拉手结对活动,已先后于2023年11月、2024年4月在聊城成功开展了两期青海学生进聊城学生家庭交流活动。
(编辑:江毓芝)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