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周口市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积极探索,在与相关地区建立联创共建机制从三个维度上下功夫,增加人员互访,增进文化交流,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在地理维度上加深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交流。充分发挥地理位置相接、地域文化相通、地区风俗相近的地缘优势,建立与周边地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交流机制。2022年至今,周口先后与商丘、开封等4个地市建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交流机制,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加强区域内的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和高校的合作,组织宣传、教育、文化、民宗等部门的专家进行工作互访、经验交流10余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题研究,挖掘历史上能够体现“融合性”“共同性”的文化富矿,推出一批有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蕴含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论研究成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是在空间维度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为切入点,建立完善跨区域联创共建协作机制。2024年5月份,周口市组织38名各族青少年开展“追随伏羲足迹”活动,从周口淮阳太昊陵徒步1040公里,到天水伏羲庙研学伏羲文化,探访中华文明源头。6月份,周口市受邀参加了在天水举办的伏羲公祭大典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经验交流会”。7月份,周口与天水签订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框架协议。双方协商在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格局、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共促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等八个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以伏羲文化为“半径”画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大“同心圆”。
三是在文化维度上增进与边疆地区交流。以周口援疆地区为平台,进一步加强与边疆的文化交流,用中华文化浸润边疆地区各民族群众心灵,铺陈中华文化底色。周口市各级各类学校先后与哈密市伊吾县18对结对学校相继开展了“手拉手,心连心”书信交流、“民族团结一家亲”线上联谊等活动50余场次,各民族少年儿童相聚云端,通过歌唱、舞蹈、绘画等形式进行文化交流。充分发挥淮阳太昊陵等带有中原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打造“老子祭典”“太昊伏羲祭典”“国潮嘉年华”等文旅品牌,吸引边疆各族群众来周口旅游,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边疆地区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