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中的散文集《故乡人》是作者梦回湖南湘西,撷取过往生活的一朵朵浪花,汇集成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湘西近半个世纪社会流变的一脉清流。全书收录二十多篇散文,配以湘西画家肖振中创作的二十多幅手绘简笔画,图文并茂,诗意盎然。张永中说,“故乡,让我怀念,怀念让我悲悯,悲悯使我灵魂柔软。渐渐地,它成了我写作的原乡”。《故乡人》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与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作者向故乡的深情凝眸。
《故乡人》体现了艺术描写的真实与自然。作品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的对比叙述中,真实地反映了湘西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特别是它对湘西社会生活的叙述,为读者呈现了湘西各族群众的生活样貌。
湘西州古丈县的茶叶品牌“古丈毛尖”闻名遐迩,《故乡茶思》一文生动反映了当地茶农的生活。“几个初春日头一晒,茶园就碧油油地蹿出芽叶来了”“这时,老老少少都挎着竹篓子去采茶……特别是雨后晴岚,山谷间鸟鸣人呼,春阳下,就会有好听的茶歌如山间云雾一样漫起来,悠远,也有幽怨……”文笔简练而生动,茶山间情韵优美的歌声跃然纸上。《灰棚,瓦棚》描写全村男女老少踩瓦泥的场景,欢乐而充满谐趣。湘西腊肉全国有名,腊肉在柴火上熏烤,“嗞嗞地蹿出香气来”;抢年就是“谁家在鸡叫头声点燃鞭炮就算抢到了头年,预示他家一年到头旺顺有福”,这些都在《年味》中得到鲜活体现。《迎年的雪景》中,弟弟偷吃炕上熏烤的腊肠,姐姐“发现腊肠子吊出的那一截又短了一节,节口的那刀印是明显抹了锅烟灰的”。这样的湘西生活细节,想必湖南读者读起来尤为亲切,仿佛回到自己的童年生活。
《当年村小》《做窝的鸟们》等作品描述了作者小学的寄宿生活,尽管学校条件简陋,但依然给他留下了美好的求学记忆。在一间有燕子做窝的堂屋,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在一起上课,“燕子在梁上呢喃,我们在堂下唱诵,‘小燕子,穿花衣……’,两不相扰,倒还应景”,读来颇有趣味。《忆葛》则描述了制作葛粉的过程,荒年里的苦涩变成今天回忆里的温馨。《故乡人》将读者引入充满泥土气息的湘西生活情境之中,让人恍如回到改革开放初期,勾起一片历史的幽思和浓浓的乡愁。作者像一位魔术师,不断从他的记忆里“开土仓”,变幻出一桩桩丰富而鲜活、独特而厚重的生活记忆。艺术的力量在于真实,这也是这部作品具有力量感的一个重要理由。
《故乡人》饱含真挚的情感,在娓娓述说中寄托着作者的一份思念与怀念。作品表现了湘西人民勤劳善良、坚韧执着的品德。在作者的笔下,奶奶吃苦耐劳、朴实善良,希望“我”长大后成为一名走村串寨的兽医;九舅吃过苦,受过难,即便后来富裕起来,他待人厚道、热情的心性不变,“无论开茶铺,做饭馆,他都手松油重,分量充足,不奸不欺”……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亲戚们采用驿站传檄的古办法,让脚伤的“我”抓住了来之不易的高考复试机会,从此改变了人生道路。这些回忆亲人的文章因为事真、情真而让人感动。
张永中是20世纪80年代沈从文相关文学活动的亲历者,曾参与《沈从文别集》《沈从文全集》的编辑整理,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史料。《无法完成的团聚》写在沈从文之子沈虎雏去世之后,张永中在文中回忆了与沈虎雏在国家图书馆翻查报刊中的沈从文作品的场景:“我们俩,一人对着放大镜捲卷,一人朗读。比如,‘起风了,逗号,……’‘起风了’是作品原文,‘逗号’是作品里的标点,必须念出来,以便誊录不误”。如此叙述,既有场景感,又充满温馨感。《杜鹃声里的记忆》则讲述了沈从文归葬凤凰听涛山的往事,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料价值。
《故乡人》还有大量关于湘西风物的描绘。湘西的山山水水、草木虫鱼,在作者笔下都那么鲜活而生动,往往只是寥寥几笔,其神韵便跃然纸上。譬如,秋天的山林,雪中的景物,山泉的姿态,小溪的透亮,燕子的精灵,莫不如在眼前。张永中像他的前辈沈从文一样关注湘西乡土生活,但在笔法上,并不像沈从文那样从容不迫、细致绵密,而是简练疏朗、刚健俊美,颇有周作人的风韵。此外,他还注意炼字,行文中时见文言的雅致与精粹。总之,整体来看,散文集《故乡人》仿佛是作者家乡的一壶毛尖茶,清冽、甘甜而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
(编辑:魏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