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代表团运动员阎小乐获女子传统单器械二等奖。 记者 王琪摄
11月23日至25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民族武术在三亚学院体育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4支代表队、186名运动员齐聚一堂,在民族武术18个项目中展开角逐。五湖四海的“武林高手”在运动会这个平台上切磋技艺、展示自我,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
民族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狩猎或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有着鲜明的传统文化特性。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直把武术作为重要项目。1953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后定名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武术作为表演项目亮相。1991年,第四届运动会首次将武术列为竞赛项目。2019年,第十一届运动会将项目名称改为民族武术。
民族武术竞赛项目,比什么?
民族武术竞赛项目包括拳术、器械、对练三种竞赛形式,分为男子组和女子组。
拳术竞赛向来是民族武术的重头戏,其中包含了多种风格的拳种。有的拳种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追求动作的连贯和内在的平衡;有的拳种则以迅猛的力量和攻防兼备的特点著称,注重实战效果;还有的拳种以形取意、以意导形,强调形意相融,内涵丰富。
器械竞赛则是民族武术的另一大亮点。赛场上所使用的传统器械由古代兵器演化而来,常见的包括刀、枪、剑、棍等,可谓是“十八般兵器”样样齐全。通过对各式器械的运用,运动员不仅展示了精湛的技巧,还表现出极强的协调性和艺术性。
对练竞赛是民族武术比赛中最为激烈和精彩的。对练套路由踢、打、摔、拿、击、刺等多种技击方法组成,要求运动员之间默契配合,不仅考验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还培养了运动员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运动员,怎么说?
11月23日早上9点,本届运动会民族武术男子传统三类拳项目开赛。在运动员入场环节,来自东道主海南队的运动员赵迪率先步入场内,一袭绿衣英姿飒爽。“我小时候喜欢看武打片,还会模仿成龙、李连杰的动作,就此踏上了习武之路。”赵迪摆出阵势,“我今天展示的是象形拳中的螳螂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迪从9岁开始练习武术,曾在多场大学生武术赛事中获奖。此次是他首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他在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来参加比赛的都是全国各地的佼佼者,让我见识到许多不同的武术流派。能和这些高手同场竞技、学习交流,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赵迪说。
在随后的男子传统四类拳项目中,海南队再创佳绩,“老将”张冰申以一套行云流水、遒劲有力的华拳,将一等奖收入囊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退役多年后再次参赛能够获奖,我的心情十分激动。”他说,备赛期间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自己的启蒙老师、教练也给予了很大帮助,“这是我们共同的荣誉”。
在女子传统单器械项目的赛场上,我们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西藏代表团运动员阎小乐。“这是我第四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一名老将,和年轻人相比,体能上略有差距,但在套路演练中更显成熟。我今天也是毫无保留、拼出全力,对总体发挥非常满意。”阎小乐留着利落的短发,在赛场上将南刀舞得虎虎生风,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很多优秀的区域性传统体育项目,通过运动会得到推广普及,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财富。”赛场下的阎小乐是一名高校体育教师,她希望通过体教融合弘扬丰富多彩的中华武术文化,帮助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练员,怎么看?
场上的运动员虎跳龙拿、挥洒汗水,看台上的观众喝彩不断,场下的教练员也在大声加油助威。作为“幕后英雄”,教练员不仅负责运动员的技术指导,更是“心灵导师”,帮助选手克服紧张情绪,保持最佳状态。
“福建是武术之乡,多种传统拳种在八闽大地都有传承,其中一些是省级乃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群众基础深厚。这次来到运动会,主要是为了和全国各地的武术界同仁增强交流,也借运动会的平台展示地趟拳、双钩等福建武术传统项目。”福建代表团运动员在男子传统三类拳项目赛事中获得了三等奖,教练的脸上挂满笑容,“开了个好头,希望接下来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澳门拥有良好的武术社会基础,武术项目迄今已经在亚运会上收获三枚金牌。“我经常带领澳门的武术运动员外出参赛,但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还是第一次。”澳门代表团教练梁忠灵表示,运动会的氛围很好,年轻人可以尽情发挥、以武会友,也能让更多人看到澳门武术的活力。“我还和其他代表团的教练、运动员互加了微信,交流比赛技巧和经验,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带领澳门运动员参加全国性赛事。”梁忠灵说。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