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布响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响箭项目教练巴鲁展示传统竹弓和“毕秀”。记者 魏妙摄
持箭、开弓、瞄准……箭啸长空,发出响亮的“比呜”声,观众的目光紧随其后,屏息以待。
正中红色靶心!观众席上顿时沸腾,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身着盛装的36岁珞巴族“神箭手”达噶儿,以精湛的射箭技艺征服了在场所有人。
11月24日下午,三亚市体育中心室外热身场,西藏队表演项目“工布响箭”精彩亮相。选手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歌声,都充满了力量与热情。
几位射箭选手依次登场,他们身手矫健,神情专注。每当一位选手走上射箭点,看台上的观众们都报以热烈的呼喊声。拉满的弓弦、飞速的响箭,伴随着清脆的响声,划破长空。
赛场另一端,挂着一块拦截响箭的布帘,其前方悬挂着一个三圈皮质标靶。一旦射中,靶心内圈随箭脱落,即为胜利。
“工布响箭”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射箭时的哨响声由何而来?“响箭的尖啸声,是箭头‘毕秀’(藏语,意为尖啸的声音)发出的。它是一个木质圆锥体,上面有4个小洞,箭在飞行过程中,空气穿过小洞,发出啸声。”“工布响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响箭项目教练巴鲁说。
“毕秀”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圆锥体,但制作起来大有讲究。“选料要取林芝本地的五角枫、桑木等,然后制坯、刨面、打磨,确保箭在高速飞行中既能保持稳定,又能产生独特的声响效果。”巴鲁解释道,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也赋予了响箭独特的魅力。
非遗的保护不是对古老器物的复制,而是在活态传承中寻找与当代人精神生活的连接。
响箭是农牧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创造的,也是在庆祝丰收、迎接新年等重要节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竞技娱乐活动。响箭比赛开始前,选手和箭歌队要齐唱旋律优美、提振信心的箭歌,一起跳“工布箭舞”。选手射中箭靶,会与队友击掌相庆,呼喊“擦秀”(藏语“庆祝”之意)以示鼓励,并接受献上的哈达和美酒。
作为西藏队唯一的珞巴族选手,达噶儿表示,人们现在已经不再需要为了谋生去狩猎,但响箭文化代代相传。他从小就非常喜欢射箭,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体育盛会,他深感责任在肩。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牧民。我很珍惜这次机会,也希望取得不错的成绩,让更多人了解‘工布响箭’。”达噶儿说。
“我们这支队伍全是由农牧民组成的,一共13人。除了出发前在西藏进行了14天集训,队员们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这次参加运动会,我们希望取得好成绩,把响箭文化推广出去。”响箭队领队次成江措说。
据介绍,“工布响箭”将休闲娱乐、文化艺术和体育健身巧妙结合,广受欢迎。2019年,“工布响箭”在第十一届运动会上荣获表演项目一等奖。今年,“工布响箭”成功挑战“最大规模的响箭锦标赛”,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进一步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