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运动会上,董芬勃(左一)和队员表演花样跳绳。本人供图
文化传承的意义,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室内表演项目花样跳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运动员驻地,一身运动装的董芬勃迈着轻快矫健的步伐向记者走来。今年42岁的她,作为领队带领陕西代表团花样跳绳队参加本届运动会室内表演项目的竞逐。这已是她的第六次运动会征程了,其间她当过运动员,也兼任过教练。
“今年胡老师没能来三亚,还是有些遗憾的。”董芬勃口中的胡老师,便是“绳王”胡安民——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样跳绳的第三代传承人,也是董芬勃的公公。2020年底,老人因病去世。
2019年第十一届运动会上,须发皆白、81岁的胡安民亲自上场,率领陕西代表团花样跳绳队以灵动、精湛的表演荣获室内表演项目一等奖。“下一届在海南岛,我争取带着我的孙子上场表演,为陕西再夺一等奖。”胡安民曾这样说过。
胡安民是董芬勃花样跳绳的入门老师。1996年,上初一的董芬勃第一次遇到来学校推广花样跳绳的胡安民,从此开始了她的花样跳绳生涯。
2003年,董芬勃跟随胡安民一起参加了第七届运动会。此后,董芬勃就没有缺席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后来,董芬勃与胡安民的儿子胡宏伟结为夫妻。大学毕业后,董芬勃进入西安市花样跳绳协会,跟随胡安民从事花样跳绳的传承、推广。
回忆往昔,董芬勃印象最深的是胡安民曾教导她要胆大心细,不怕犯错,“无论是跳绳,还是做人”。
2013年,花样跳绳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陕西省文旅厅的大力支持下,花样跳绳在全市的中小学、社区进行推广。
董芬勃认为,花样跳绳带给大家的远不止强身健体,还有坚韧、团结和自信。一些跳绳的“花样”最多时需要十几个人同时完成,“摇绳人要始终盯着跳绳人的脚底,跳绳人要感受摇绳人的节奏,大家要彼此配合默契。”董芬勃介绍道,这需要队员们的毅力和长时间的磨合。
据董芬勃介绍,今年陕西花样跳绳队的队员,涵盖小学生至研究生。9岁的马翊尔晗是队员中年龄最小的,首次参加运动会的他既开心又紧张,但更多的是自豪,他说花样跳绳让他懂得了“团结才可以取得胜利”。董芬勃15岁的女儿胡紫萱,已是第二次参加运动会了,相比第一次,她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作为第四代传承人,董芬勃表示一定会将花样跳绳稳稳地传给下一代,“别人练跳绳可能是一个阶段,但我的孩子就是要练一辈子”。
未来,她希望能够在西安成立一个跳绳艺术培训中心,更稳定、系统地发展学员和教练员,让更多人加入花样跳绳的行列,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也是胡安民老人生前的愿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