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竹漂项目女子组200米决赛。记者 石建杭摄
三亚河上,碧波荡漾,竹竿当桨,“一苇渡江”。只见运动员脚踩独竹,手持长竿,划行如飞,引来岸边观众连连赞叹。
11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独竹漂项目火热开赛。
独竹漂历史悠久,发源于贵州北部赤水河流域,原本是当地人的水上交通方式,后逐渐发展为当地各族群众的娱乐、比赛项目。如今,独竹漂已成为一项承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等多重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021年,赤水独竹漂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届运动会独竹漂项目共有11个代表团的65名运动员参赛,分别设置了男子、女子直道竞速60米、100米、200米等6个竞赛项目。
仅凭一根竹,就能畅游江河?
“独竹漂是运动员赤足站立在漂浮于水面的单根竹子,或形似竹子的工具上,利用手中的长竿划水使其前行,以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的运动项目。”裁判长魏伟介绍。
在第六届运动会上,独竹漂作为表演项目首次亮相,第九届运动会将独竹漂列为竞赛项目。“经过数年发展,独竹漂竞赛越来越规范,今年,我们在计时、场地布置等方面进行完善,为运动员打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魏伟说。
独竹漂是广西代表团的传统优势项目,在27日的60米、100米直道赛中,广西代表团包揽了男子组、女子组的4个一等奖。
“独竹漂,关键要掌控好两个不稳定的支撑面:一是波浪不停的水面,二是脚踩的竹漂,最高境界就是人竿合一。”广西代表团教练员、河池学院体育学院院长蓝建卓介绍,“在水上划行,需要很好的平衡感与协调性,同时对力量、耐力、技巧等也有很高要求,再加上长年累月的训练,才能赛出水平。”作为“金牌教练员”,蓝建卓研究、推广这项运动已有10多年。
2009年,蓝建卓前往贵州遵义参加了一期独竹漂教练员培训班,培训归来,他便在河池学院积极筹建独竹漂团队。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2015年、2019年,连续两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河池学院派出的独竹漂代表队为广西代表团赢得了好成绩。
“最开心的是见证了独竹漂的传承。”蓝建卓说,他所在的河池学院独竹漂队伍从一开始只有零星几个人,到现在已有200多人。广西代表团运动员陆春桃是蓝建卓的“得意门生”之一,她是参加过三届运动会的“老将”,在27日的60米、100米直道赛拿到两个一等奖。
赛场上,瞩目的成绩令人振奋,而自我突破同样值得喝彩。
今年27岁的海南代表团运动员张姗姗在水面上竞速穿梭,岸上有一名特别的观众——她20个月大的女儿一直注视着她。
今年3月,做了母亲的张姗姗开始进行恢复训练,作为“新手妈妈”,她在身体素质、心理上都需要进行调整。“训练的时候,反复掉水是常态,有时很受打击。但看到女儿在岸边的身影,我就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突破自己,给女儿做好榜样。”张姗姗说,她热爱独竹漂,不只是因为划起来很“酷”,更希望传承这项传统民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