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少女”常沙娜情牵民族文化宫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记者 吴艳 发布日期:2024-12-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常沙娜接受民族文化宫党委书记、主任任毅的访谈,背后是常沙娜设计的百鸟朝凤屏风。

  11月15日,民族文化宫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家人”——被誉为“敦煌少女”的常沙娜。这位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家、图案学家、设计家站在自己参与设计的民族文化宫金色大门前,凝视着“团结”“进步”四个大字,眼中充满温情。

  今年是民族文化宫建宫65周年。1958年,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十大建筑”之一,民族文化宫破土动工。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几十名师生参与“十大建筑”相关各项设计工作,常沙娜便是其中一员。年仅20多岁的常沙娜被安排参与人民大会堂和民族文化宫的装饰设计工作。凭借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她将敦煌壁画中的“卷草纹”“宝相花”等经典元素巧妙融入民族文化宫的装饰设计中,使得整座建筑不仅庄重大气,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艺术韵味。

  如今,60多年过去了,94岁高龄的常沙娜重回民族文化宫,缓缓注视着大门、石雕,仿佛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与那些曾经的岁月重逢。

  常沙娜的生活经历丰富而坎坷,她1931年出生于法国里昂,1936年因父亲常书鸿对敦煌艺术的热爱,跟随父亲回到敦煌。1948年,她前往美国留学,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毅然选择回国。1951年,常沙娜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带领下结缘工艺美术,先后为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设计装饰,为外交活动设计新中国第一份国礼,为香港回归设计紫荆花……

  此次常沙娜回到民族文化宫,恰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此展出。这一由国家民委主办的展览开展一年多来,已累计接待观众21万余人。在民族文化宫的邀请下,常沙娜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展览。

  在展览“大一统”单元,常沙娜一边仔细观看珍贵的展品,一边倾听讲解员讲解。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大一统”有着执着追求,这些文物古籍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是连续不断的,这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要珍惜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沙娜语重心长地说。

  在“大交融”单元展厅的铜鼓专区,常沙娜久久注视民族文化宫宫藏珍品冷水冲型十二芒铜鼓,圆墩形的造型接近黄金分割比例,鼓面四只青蛙跳跃,两对乘骑徐行,上面的太阳纹、羽人纹、船形纹等花纹密集精美,给人以饱满、优美、圆润的美感。“要从工艺美术的角度,把这些珍贵文物的纹样设计利用起来……”对艺术的敏感和热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刻在这位艺术大家骨子里的东西。

  在“大团结”单元展厅中间核心区域,层层推高的波浪代表着党在蜿蜒起伏的历史长河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向前发展。波浪后方,摆放着文成公主进藏时所带的琴和鼓,常沙娜细心观看了两件乐器上的卷草纹,这正是她设计民族文化宫装饰时主要采用的纹样。

  参观结束后,常沙娜在会议厅百鸟朝凤屏风前接受了民族文化宫党委书记、主任任毅的简短访谈,屏风也是由常沙娜设计的。“您设计的屏风质朴、大气,给人一种蓬勃、升腾之感,既传承了盛唐的气象,又赋予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时代内涵,可以称为‘新中国气象’。”任毅说。

  “在设计时我考量了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常沙娜回忆,恩师林徽因曾教导她,要立足中国传统图案、敦煌图案,把美学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常沙娜接着说:“我父亲总说,‘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敦煌’。”任毅深表认同地说道。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