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出生于一个蒙古族家庭。2017年12月,在部队工作了17年的我,转业后来到湖北省民宗委工作。2023年7月,我被单位派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燕子镇石龙洞村驻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
我从草原走出来,在武汉生活了20年,如今又回到农村工作。心中有对乡村的亲近,也有对大山的向往,我来到了石龙洞村,深知带领各族群众致富是我的使命。
石龙洞村地处武陵山深处,那里山高谷深崖险,极少的耕地被分割成一块块,鲜见的连片耕地大都是石头遍布的“岩壳田”。没有充足的耕地,村民靠什么致富?
靠山吃山。石龙洞村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漫山遍野的灌木丛中有野生的箬竹可供采摘,乡亲们也都勤劳质朴,但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子,导致村民们“农业饭吃不饱,旅游饭吃不好”。
“发展旅游产业是石龙洞村唯一的出路。”这是全村9个村民小组会分别开会讨论后形成的共识。工作队把它记在心上,也落实到行动中——
充分调研是第一步,工作队组织村“两委”成员、党员群众代表、民宿业主等多次到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好的村庄观摩学习:结合“乡村著名行动”,到湖南桑植学旅游标识设置;结合“清洁家园行动”,到湖北襄阳谷城、南漳学垃圾分类、产业优化;结合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到恩施、宣恩学习发掘乡村文化助力旅游产业发展。
有了前期调研积累,我们充分调动各方力量、集思广益,最终确定由湖北民族大学总体统筹、相关高校提供优势资源分区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一线串珠,校地合作打造“和美村寨”的方案。
按照方案,我们首先在村委会驻地虎旗湾组开展了项目建设。鹤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规划设计了“石龙洞—唐家铺”乡村振兴示范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项目,由驻村工作队会同所在乡镇政府牵头分步实施,2024年支持资金1000万元。
有了资金支持,我们首先通过建设路网、改造水网、维修路灯等,改善了群众的急难愁盼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
随后,破解农村居家养老难题被提上日程。石龙洞村800余人中,65岁以上老人占了半数,其中80岁以上老人超过百人。工作队和村“两委”探索将闲置校舍改造成“幸福食堂”,同步承担起居家养老、来客就餐、红白喜事、村部食堂等职能,将“幸福食堂”打造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
2023年7月工作队进驻之初,适逢鹤峰县启动合村并居工作,原石龙洞村、新寨村、北古荒村合并成立新的石龙洞村。合村集中办公之后,原来的3处村委会闲置两处,原来的帮扶资产、政府投资、集体产业等亟待盘活。
为了让集体资金、资源、资产发挥更大效益,工作队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列好“民声清单”,借助村内市场主体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将闲置村委会改造成“同心驿站”共享民宿,以闲置烟草站为主体建设“和美村寨”示范点,稳步推进招商项目“云海天舟”景区建设……
2023年,石龙洞村被评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一村一品”(休闲旅游)示范村镇。今年,村里新增29家民宿,村民自发参与的农家乐、共享菜园等旅游配套产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村民们赞誉:“湖北省民宗委驻村工作队给石龙洞村带来了希望,让咱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有盼头了。”
驻村一年多来,我已深深地爱上石龙洞村这个“世外桃源”,爱上了大山和山里淳朴善良的人们。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这,也正是我驻村一年多来的真实感受。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