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蒋爱花在南开大学参加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的开题评审会。
近日,2024年度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蒋爱花荣获第二十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择一事,守一生’,我会始终保持高洁而炽热的心灵,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态度,弘扬教育家精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蒋爱花表示。
在教育的田野上,蒋爱花致力于播撒人文精神的种子,始终深耕于中国古代史的沃土,尤其是隋唐五代时期民族史、出土文献(石刻),唐律与社会史研究。
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个系统提升、融通基础知识的过程。蒋爱花始终重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技术的探索,搭建起“课程学习+专业综合实践+田野考察+大学生创新工程”组成的综合实践体系,增设专业基础课,提升专业课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为学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蒋老师讲课时语言生动有趣,娓娓道来,用大家熟悉的历史知识引出新的学习内容,结合史料、图片、视频及自己的见闻等,帮助我们理解,干货满满。”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玉涵说。
“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学生个人展示”“翻转课堂”……一系列创新教学方法被引入课堂,蒋爱花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课下查阅文献、独立思考问题,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大组汇报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蒋老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用一则则通俗易懂的故事为切入,结合严谨的文字史料、考古发现、史学理论,引导我们主动思考、探究,培养我们独立思考、严谨治学的能力。”2021级历史学基地班学生林未杰说。
在“中国古代史”课堂,蒋爱花利用古籍、墓志拓片等实物,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做到“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的多元化、立体化,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她还对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技能运用水平、情感态度变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和客观评价,使学生能及时得到有效反馈。2020年,她讲授的课程“唐史四讲”“中国古代史”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教学中的知识融通、抽丝剥茧、寻根究源,促进了科研的广度和深度。在科研方面,蒋爱花同样表现突出。她主持并完成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唐代中下层官员群体研究”;2018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身份、记忆、反事实书写:隋唐时期幽州墓志研究”;先后在《中国史研究》《Religions》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此外,蒋爱花还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法律讲堂》《百家说故事》等栏目担任主讲人,录制《大唐名将》《唐代和亲往事》《唐宋文坛佳话》等系列讲座150余讲,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前瞻的视野,提供许多富有深度的历史解读,成为连接学术与大众的桥梁。
一位老师的课讲得好不好,学生最有发言权。这些发自肺腑的感言,都出自蒋爱花的学生——
“我至今仍记得,在‘汉唐考古’课上,老师给我们留的课程作业是为自己设计‘身后之事’。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我仿佛与古人、文物建立情感上的联结,产生共鸣。”2023级博士研究生郎朗说。
“至真至诚,至善至美”是2023级博士研究生马龙祥对蒋爱花的评价。“她用自己的经历,教会我如何对待学术、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把握机遇、如何规划未来。”
2021级历史学基地班林未杰对蒋爱花在课后给予的指导印象深刻。“大三学年,我有幸在蒋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年论文,蒋老师的耐心、细心、恒心,使我受益匪浅。她还建立以‘学以勤,勉励习之’为名的读书班,这是蒋老师的人生格言,也是她惜时勤学的生动写照。”
白驹过隙,蒋爱花已经执教17个春秋。“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始终坚信:最好的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课比天大’,唯有始终站在学术的最前沿,以专业的知识与执着的追求,才能指引学生奔赴最好的前程。”她表示。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供稿)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