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以渔业种质“中国芯”助力民族团结“籽籽同心”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模范风采录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发布日期:2024-12-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成立于1982年,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重点科研团队。该团队深耕民族地区,把学科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助力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该团队致力于水产动物优良种质开发和创新利用,培育技术人才,为民族地区渔业种质装上“中国芯”。团队研究成果曾荣获2019年上海市教委脱贫攻坚嘉奖、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2022年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今年9月,该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李思发(前排中)带领团队培育的“新吉富罗非鱼”新品种,是我国引进鱼类中首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选育品种。上海海洋大学供图

  新疆博斯腾湖的第一颗淡水珍珠、新疆第一批绒螯蟹——“天山雪蟹”,西藏的冷水鱼类基地,青海的鲑鳟鱼类养殖区……从天山脚下到雪域高原,从多彩贵州到黄河之源,民族地区绿色渔业的许多“大手笔”背后,都离不开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的辛苦付出。

  创新团队首任负责人是我国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李思发教授,现任负责人是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多年来,创新团队始终肩负以科技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使命,从渔业科技服务到人才培养,以渔业种质的“中国芯”助力民族团结“籽籽同心”。

  塔里木裂腹鱼是新疆特有的经济鱼类,因引种、捕捞等多种原因,资源量逐年下降,成为国家二级保护鱼种。2010年7月,塔里木冷水鱼裂腹鱼现代农业示范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项目。

  “新疆鱼类资源独特,如何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我们团队在新疆思考最多的课题。”王成辉说,渔业种质资源是原始创新和种业振兴的源头,对于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创新团队组建了塔里木裂腹鱼人工养殖课题研究组,多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沙漠边缘设计了我国第一个塔里木裂腹鱼专用养殖场,建成我国第一个塔里木裂腹鱼万亩生产基地,为这一濒危鱼类提供了规范化和高标准的繁育地,抢救性地保护了这一特有种质资源。

  多年来,创新团队先后100余人次入疆,行程超80万公里,选育出新疆第一个水产新品种河鲈“新申1号”,基本替代野生河鲈的养殖利用;开展河蟹和小龙虾的良种推广,年提供技术服务10万余亩;编撰新疆首本虾蟹养殖技术手册,为虾蟹的高效养殖提供技术蓝本;首次在新疆成功养殖应用耐盐碱罗非鱼新品种,推广养殖面积8000亩;在国内率先攻克额尔齐斯河流域白斑狗鱼、河鲈、高体雅罗鱼等特种鱼类的繁育与养殖相关技术,并推广至全国20余个省区市养殖,掀起养殖新疆冷水鱼类的热潮……

  科技支撑的水产渔业,为新疆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渔业成为新疆特色产业的“新名片”。“保护和发展当地的渔业资源,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是我们‘水产人’最大的乐趣,也是我们创新团队的初心使命。”王成辉说。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一种名为“亚东鲑鱼”的冷水鱼,近年来逐渐成为当地各族群众的“致富鱼”。

  “亚东鲑鱼”生活在海拔2700米到3700米的水域,人工繁育是多年未解的难题。2015年,创新团队接到助力亚东脱贫和稳藏守边富民兴业的精准扶贫任务后,立即派专家来到亚东县。在零下20摄氏度的基地里,专家们前后84人次接力攻坚克难——他们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不适,常常是双手浸在流动冰水中工作,嘴唇冻得乌黑发紫,也仍然坚守岗位。

  历时3年,团队终于攻克了高海拔、超低温、孵化期超长、驯食成活率偏低等一系列制约鲑鱼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随着繁育技术的完善,创新团队在亚东建立了1个鲑鱼繁育基地、4个苗种培育基地、5个工厂化车间和1个成鱼产业园,亚东拥有了西藏现代化和规模化程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冷水鱼类基地。

  随后,创新团队通过200余人次的培训、手把手地传授技术,让当地群众跟着学、试着干,促成很多人完成“牧民”到“渔民”的转变。

  通过“建成一片基地、攻克一串难题、传授一套技术、培养一批人才、支撑一项产业、脱贫一方民众”,创新团队成功助力亚东成为西藏第一个脱贫摘帽县。

  “我们把当地百姓请到身边,和我们一起工作。这样既能让他们学到鱼类的科普知识,还能‘以工代训’,让他们拿到补贴,改善生活。”团队成员王军说,“这些努力,让各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一批批冷水鱼种质开发,带动民族地区不断拓展各自独特的鱼类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让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

  在广西,创新团队参与培育了瓯江彩鲤“龙申1号”,建立了苗种扩繁基地,近两年已向周边地区免费提供约100万尾的苗种;

  在贵州、宁夏、内蒙古等17个省区市,团队培育的中华绒螯蟹“江海21”品种年产值可达15亿元以上;

  在青海,创新团队为青海省最大的鲑鳟鱼类苗种繁育基地——门源回族自治县冷水鱼繁育基地提供场地选址、建设方案、技术路线等全套服务,为青海成为全国产量最高的鲑鳟鱼类养殖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撑……

  一条鱼,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成就了无数人的幸福。在创新团队深耕民族地区、助力各族群众走上致富路的示范引领下,近十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每年为民族地区培养上千名渔业技术人才、开展50余项科技服务。

  端牢中国饭碗,良种培育是关键;建设渔业强国,种质开发是核心。王成辉表示,创新团队今后还会继续努力,让更多的科技成果攀上高原、踏进戈壁、深入沙漠,用渔业种质“中国芯”赋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水产人”的更大贡献。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