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夜间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夜间经济行业市场规模已从2018年的22.54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0.25万亿元。广西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为夜间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为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新动力。
广西夜间经济发展特点
广西在加快“文旅+商业”业态融合发展进程中,创建了多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打造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围绕“东盟之窗·魅力青秀”主题,南宁市东盟文化和旅游片区打造多业态夜间经济,汇聚文化艺术、文化娱乐、景区游览、健康体育、都市休闲等多种文旅业态,在满足社会群体基本消费需求的同时,尝试将线上丰富的娱乐项目适当向线下发展,使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进一步融入社会日常消费场景。
以文兴夜,夜间经济精细化。近年来,广西各地发展相对集中的夜间经济集聚区,将夜演、夜展、夜娱、夜秀、夜游、夜食、夜购等多元业态融合,实现文旅场景与商业空间串联,同时将空间从传统的夜市、地摊向商圈发展,实现消费品质提升,夜间文旅消费核心空间逐渐形成。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广西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夜间经济走上品牌化发展道路。比如,将《桂林千古情》《印象·刘三姐》等文旅结合的夜秀演艺项目,打造成广西夜间文旅的品牌符号,赋能旅游经济发展。开发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夜游活动,实现“一日游”向“多日游”转化。如今,夜游、夜秀已成为广西打造差别化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民俗文化+社交”,文旅打卡点赋能夜间经济。广西公布了两批“100个广西文化旅游打卡点”名单,主要分为美食、美宿、美景、美品、美地五个类别,包括自然景点、历史建筑、艺术场馆、特色门店、个性产品等内容。文旅打卡点推动广西夜间经济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文旅打卡大IP串联起广西各城市,推动周边旅游业发展。
24小时不打烊,以时间优势促夜间经济。2023年5月,南宁试行周五和周六延长地铁全线网运营服务时间。随着轻食减脂、夜间骑行等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新趋势,广西鼓励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图书馆、会展中心等场所开发夜间城市文化活跃区域,建设24小时书店、标志性夜间运动集聚区,并发展演艺项目、车尾箱集市等多样的夜间商业形态,延长消费链条,助推夜间经济增长。
推动广西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当前,夜间经济成为消费新动力、丰富消费场景的重要支点。广西发挥自然资源、文化资源、都市商圈资源优势,打造夜间经济名片,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夜间经济项目同质化、城市配套设施不足、市场开发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通过建设消费品牌、鼓励文化创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举措,推动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
明确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布局。要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出发展夜间经济的具体举措,驱动多元消费、增强市场活力。一是消费方面,结合传统的餐饮、购物场景,尝试引入主题光影秀、餐厅酒吧、文创书店、电影院、剧院等体验好、科技感强的多元文娱场景,满足各类消费者需求。二是交通方面,针对客流量较大区域,完善步行交通系统,实现内部空间网络化,优化夜间停车方案;在一些综合性建筑群体,采用“大数据+停车位”模式,合理利用时间差,规划停车区域,提高利用率。三是环境方面,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保护好、利用好土地资源,同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旅游质量。四是文化方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好传承历史文脉。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风貌要素,将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融于城市风貌中。
发挥“龙头”作用,合理策划营销。广西部分城市已形成富有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与特色商圈,如桂林东西巷、阳朔西街、南宁三街两巷等,可以学习借鉴这些地方的经验,建设夜间经济集聚区,打造文旅商业综合体,形成地标性夜生活聚集区。要加强营销,用好各类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吸引流量。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为提振文旅消费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增加便民夜市、策划夜间经济项目等方式,以市场化理念推动夜间经济延伸,鼓励企业、商家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促进夜市与周边旅游资源、文化场所、商业场所融合发展,将“流量”变成“留量”。
经济创新“出圈”,助推文化品牌升级。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夜间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塑造特色消费地标, 西安大唐不夜城、河南博物馆奇妙夜、夜游苏州等持续火爆, 与其首创性、唯一性、持续创新性密不可分。要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夜间经济与文化创意元素有机融合,建设城市文化品牌。广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要深入挖掘整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活态遗产,多视角、多维度、多时空挖掘城市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城市文化IP,赋能夜间经济发展。
加强横向互动、纵向联动,创新管理机制。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规范管理。以创建夜间经济示范街区、示范小店为重点, 提升特色商业街、老字号知名度;开通注册绿色通道,指导食品摊贩、小餐饮办理备案;科学规划地摊经济集中点,把地摊经济作为业态和商务功能的补充;推动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规范经营活动,确保产品品质;推动“广西烧烤”“广西夜摊”等集体商标注册,以市场化手段提升其品牌价值;完善销售、物流等渠道,开展“广西好品”直播带货,提高“广西制造”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夜间经济人才供给,创新夜间经济营销模式,推动夜间经济产业化、专业化、品质化发展。
完善配套服务,满足发展需求。要结合城市自然环境特点,融合自然山水格局,科学规划夜间旅游配套设施布局。根据夜间消费需求,引导餐饮企业、景区景点、文化场馆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在夜间活跃度较高的商业街区,改善照明,增加夜间停车位、出租车候车点、夜班公交线路,提供稳定的水电气供应及网络服务等,健全夜间服务保障机制,优化夜间营商环境,激发夜间消费活力,持续释放消费潜能。
(调研组成员:曹庆华、全婕、闫雪梅、刘倩玲、玉妮)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