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场域。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不仅要创新形式,更要加强价值引领。要基于数字空间的运行逻辑,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求,从构建多维数字互嵌环境、供给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多元数字资源平台、加强数字空间法治建设等维度,切实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构建多维数字互嵌环境,增强凝聚力
多维数字互嵌环境是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多维度、深层次、相互嵌入的数字化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从技术维度构建数字互嵌环境。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高效网络通信服务,是各族群众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要为各族群众提供便捷的数字化服务,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维护好用户数据权益及隐私权。以稳定、安全、高效运行的数字环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条件。
从教育维度构建数字互嵌环境。数字空间的共享性、交互性特征,拓展了教育空间。要充分利用数字移动终端和网络通信的快捷便利优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网络实践,均衡配置数字教育资源,实现跨地区跨层级资源共享,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覆盖面。
从时机维度构建数字互嵌环境。要把握时间节点,在重要的历史事件纪念日期间,通过数字化平台展示相关历史文献、影像资料等,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回顾历史,强化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供给优质数字资源,扩大影响力
优质数字资源是数字空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支撑。要将丰富的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加工和呈现,实现“云游”民俗活动、“云品”各民族美食、“云享”各民族文化。
创新产品形式。全面挖掘文化、历史、民俗、旅游等资源,采用数字技术,进行协同性数字开发与产品制作,以影视剧、短视频、游戏动漫、视频直播等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向各族群众生动地展现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不断拉近各民族在思想、认识、心理、情感上的距离,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创新传播形式。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分众化、生活化、精准化传播。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传播,满足个性化需求。在传播过程中,结合实际问题,采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话语,使其更加贴近受众,增强传播效果。
建设多元数字资源平台,提升传播力
建设多元数字资源平台,有助于丰富传播渠道,打破传播壁垒,促进各民族交流互动。要从构建综合性数字资源平台和特色数字资源平台着手,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传播力。
构建综合性数字资源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数据资源,从纵向(国家、省、市、县层面)和横向(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两个维度出发,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借助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如虚拟博物馆、在线图书馆、数字档案等,形成文化信息共享空间。
打造特色数字资源平台。搜集整理各民族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文化资源,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针对不同群体的兴趣和需求,以数字化形式精准呈现,并辅以详细的历史文化介绍,解释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通过打造多样化的特色数字资源平台,全方位展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成就等,引导各族群众坚定文化自信,准确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
加强数字空间法治建设,强化保障力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近年来,互联网的社会动员功能日益增强,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这就迫切需要以法治为引领,提升数字空间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治理监管,共同营造风清、气正、有序的数字生态环境。
完善数字空间法律制度体系。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建立健全互联网涉民族事务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网络舆情,依法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
依法加强数字空间治理。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新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监管空白,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应措施,加强协作配合,依法依规管网、治网、用网。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