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一次偶发交通事故引出1800年前的汉藏交融故事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郑文婧 崔杰时 伟超 发布日期:2025-02-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二十年前的一天,一辆载重卡车从西藏阿里噶尔县故如甲木寺门前经过时,突然发生剧烈颠簸。司机直觉感到可能压塌了什么东西,便立刻下车查看。

  停车后,司机发现车轮碾过处塌陷出一个大洞穴。寺院僧人随即赶来,谨慎地对塌陷区域进行了发掘清理。

  尽管当时没有考古队伍参与,但此次发掘却发现了一处高等级墓葬——故如甲木墓地

图片

  ▲故如甲木墓地发掘情况。(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01 一次偶然的重大考古发现

  这座由石块砌成的长方形墓葬,木棺内有着丰富的随葬品,包括带有“王侯”字样并饰有鸟兽纹的丝绸残片以及大量素面褐色丝绸残片、四足小木案、铜器、银饰等。

  墓葬的发现,吸引了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2012年6月至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详细测绘与清理,并在邻近地区又发掘了三座古墓。

图片

  ▲位于象泉河北岸的一级台地上的故如甲木墓地遗址。(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图片

  ▲象雄都城“穹隆银城”。(图片来源:阿里文旅公众号)

  考古成果表明,故如甲木墓地是一处西藏象雄时期古墓群的密集分布区域,时间与中原汉晋时期大体相当,距今约1800年。

  在故如甲木墓地的四座墓葬遗物中,包括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石器、骨器、木器、草编器、陶器、料珠和丝织品。铜盆内的铜勺上还有茶叶状残留物。

图片

  ▲墓地出土的铜勺。(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2012年发掘报告》)

  其中2005年发现的第一座墓葬的随葬规制,是四座墓葬中最高的。其出土的金面具和“王侯”文鸟兽纹锦,工艺精湛、品位不凡,显示出墓主人极有可能为王侯贵族。

  “王侯”文鸟兽纹锦呈长方形,为西藏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的丝织品,发现时包裹在墓主人头骨上。

  织锦为藏青地上织黄褐色纹饰,自下而上由三组循环纹样构成,可见对鸟、神树、四神(朱雀、白虎、青龙、玄武),四神之间可见汉字“王侯”及其镜像反字。

图片

  ▲“王侯”文鸟兽纹锦图案及文字局部。(图片来源:新华网) 

  这些种类多样的文物表明,当时的阿里地区与周边地区存在广泛的交往交流。尤其是当时的西藏并不具备生产丝织品的自然和技术条件,这块具有明显中原风格的织锦又是如何进入西藏的呢? 

  02 中原织锦如何进入西藏

  通过对“王侯”文鸟兽纹锦的科学测定,这件丝织品的年代为公元2至3世纪,即汉晋时期。

  从纹样到制作工艺,这块织锦均展现了汉晋时期中原丝织品的卓越水平。它采用典型的经线显花织法,纹路精致紧密,质地厚实。

图片

  ▲“王侯”文鸟兽纹锦。(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2012年发掘报告》)

  据专家考证,此织锦正是汉晋时期中原王朝赐予边疆地区前来觐见的首领的赠品。

  东汉末年至西晋时期,长城内外及内迁的匈奴、乌桓、鲜卑、氐、羌及诸蛮等众多族群,大多处于中原王朝所设的领护官员、边郡属国都尉乃至郡县官吏管理之下。

  这些族群首领大多被中原王朝授予“王”“侯”“仟长”“佰长”“什长”等各级官爵,以及“归义侯”“率善王”等表明臣服于朝廷的名号。

图片

  ▲“晋鲜卑归义侯”金印,是西晋王朝赐给鲜卑乌桓首领的印信。印面为正方形,印文阴刻篆书“晋鲜卑归义侯”。(图片来源:内蒙古博物院官网)

  这些名号并非徒有虚名,而是表明周边族群已被纳入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天下秩序之中。

  周边族群首领往往将自己的儿子作为质子遣送给中原王朝,以表臣属与效忠,同时向中原王朝朝贺和朝贡。

  因此,这块织锦很可能是从长安出发,经新疆南部,穿越河谷和山口,最终抵达阿里地区。

  这一路线不仅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广阔网络,也反映了中原文化对边疆地区的强大辐射力,生动勾勒出青藏高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

  03  高原丝绸之路上的象雄王国

  根据碳-14年代测定,故如甲木墓地的年代正是西藏西部象雄王国强盛时期。

  象雄,是青藏高原上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王国,汉文史籍《通典》等文献中亦称其为“羊同”。在藏语中,它被称为“穹窿”。

  据北宋的《册府元龟》记载:“大羊同国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至于阗,东西千余里,陈兵八九万。”

  象雄王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中原、南亚和西亚等地区的重要节点。著名的“玉石之路”“茶叶之路”“丝绸之路”“麝香之路”等多条重要商道交汇于此,为象雄与中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图片

  ▲沟通古代中原与西藏的羌人之路。(图片来源:文明杂志)

  根据《汉书》记载,象雄与中原之间的贸易,可以追溯到东汉至西晋时期。《资治通鉴》也有记载:昔年西晋王朝与西域之地有交际,象雄王也曾贡使致礼。

  通过朝贡与贸易,象雄王国向中原输出了食盐、石材、朱砂、香料、牦牛、骏马等地方特产,而中原则向象雄输出了丝绸、茶叶等商品,这些商品成为象雄贵族和酋长们的高级消费品。

  贞观五年(631年)十二月,象雄王国的朝贡使来到长安。十五年(641年)再次遣使朝贡。唐太宗嘉奖了他们远来朝贡,赐予了礼物。

  据唐代文献记载,象雄王国曾多次向唐朝朝贡,而中原王朝则授予其首领官爵、赐予礼物。

  象雄王国与中原地区的频繁互动,使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象雄王国出土的黄金面具、下颌托等丧葬用具,与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国家的丧葬风俗相似,出土的金银器、丝绸等物品,也与中原有很多相似的元素。

图片

  ▲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黄金面具。(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遗产,不仅感叹于古人的智慧与创造,也更深刻认识到,早在1800多年前的青藏高原就并非孤立之地,从古至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特质,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与壮大。

  (作者简介:郑文婧,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政治民族学博士研究生;崔杰,大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时伟超,大连民族大学研究生团委书记)

  (项目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委属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及育人成效研究”(BZKY2024087))


  监   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   核 | 清   风

  统   筹 | 王彦龙

  责   编 | 许玲玉

  制   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