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提出“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要求。一年多来,云南大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打造“理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品牌,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云南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通识教育必修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并发挥学科优势,以“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为框架,建立了课程过程性评价和创造性产出联动机制,强调课堂教学的具象性、生活化,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可知可感的故事,把宏观理论具象为可触可行的实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云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自2020年设立以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重点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有力服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在政治上清醒,在理论上澄清,在机制上阐明,在思想上共鸣,最终内化为集体认知和自觉行动。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优化内容、深化内涵、丰富形式、提升效果。比如,在内容安排方面,要突出“五个共同”,讲清楚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深化对共同体的认知和归属感。
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体性、实在性、有机性的全面认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一环。一体性,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地位的确认,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独立、完整的民族共同体,而不是多民族松散的结合;实在性,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想象的共同体”,而是实在的共同体,是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而长期存在的实体;有机性,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是生成式的融合关系,这种关系等同于血肉联系和家庭记忆。我们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提高认识。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