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增长5%,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惠及1100多万人……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一个个沉甸甸的数字,刻录下中国式现代化迈出的坚实步伐。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十四五”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干字当头、奋发有为,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说起如今的好日子,都止不住地夸赞:“我们的生活变化大!”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为发展增动能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作为激活乡村发展潜能、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培育新质生产力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过去,水稻种植多依赖人力和传统经验,效率较低。如今,我们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推动传统农业种植向智慧农业转型。智能化、‘无人化’农场正在试点,新机械和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减轻了种植户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农业农村局植物保护工作站站长蒙全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感触颇深。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去年全国两会,蒙全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种粮补偿机制的建议,其中,提高种粮直接相关补贴标准、建立产粮奖励机制等建议已逐步落实。
“看到自己提的建议得到回复,并转化为政策措施,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我感到高兴和自豪。”蒙全说。今年,他又带来了关于支持全程数字智能化节粮养猪技术模式推广应用等建议。
如今,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农畜牧业增效益、农牧民增收入、乡村增活力的重要驱动力。
“这些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过持续推进乳业科技‘突围’工程,吸引多个国内顶尖科研团队参与,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强劲动力。”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研发创新部总监史玉东介绍。
2023年,蒙牛自主研发的母乳低聚糖(HMO)通过国家卫健委审批,成为首批获批企业中唯一一家中国本土企业,打破国外在HMO这一关键原料的长期垄断,解决行业“卡脖子”问题。
“我们通过启动技术服务、采购降本、金融支持、政策帮扶等支持举措,与奶业上游牧场、农牧民紧密联结,有效提高了合作牧场的生产管理水平。去年直接和间接带动全国400多万农牧民增收致富。”史玉东说。
人才队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升的基础支撑。
“乡村产业发展,‘能人’是关键。”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党支部书记郑培坤说。作为一名返乡创业12年的“专业猪倌”,他体会最深的就是,塔山村能够实现从贫到富的蝶变,离不开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爱农村的“能人队伍”。
这些年,塔山村高度重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本村在外能人、创业人士、高校毕业生等人才名录,制定塔山村集体经济奖励机制。现在,村里已经聘任2名本村优秀大学生作为职业经理人,发动52名能人带头发展产业。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更多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了参与者。
“同时,我们还格外重视培养村民的技能本领,成立塔山村职业农民培训中心,累计将366名农民培养成了产业骨干,人人成了‘土专家’、个个都是技术员,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郑培坤说。
文化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添活力
在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讲解员如克亚木·麦提赛地眼中,这些年,家乡于田县变化非常大: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视教育的氛围浓厚;去图书馆、文化馆的人多了,各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人们互帮互助,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身处其中,如克亚木·麦提赛地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的家族有两件‘传家宝’,一件是毛主席接见我曾外祖父库尔班·吐鲁木的照片,另一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要将‘传家宝’的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激发更多人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她说。
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榜样模范带动向上向善,文明实践蔚然成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天山南北,文明新风徐徐吹来,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鄂崇荣在调研中观察到,“十四五”以来,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三川地区的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禹王峡景区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土族纳顿节、婚礼、刺绣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传承有序。“这里乡土文化氛围浓厚,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他深有感触地说。
这几年,鄂崇荣立足全局看家乡,提出了“做实壮大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层面支持青海国家文化公园群建设”等提案,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他说。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文旅局局长李依娲娜发现,这些年,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为各族群众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沧源县相关部门积极将非遗代表性项目融入旅游体验,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开展非遗教育,吸引游客参与。依靠文旅产业,村民鼓了钱袋,富了脑袋,也让“秘境佤乡”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希望各地游客感受到边疆群众的幸福生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李依娲娜说。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民生福祉加砝码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十四五”以来,我国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为民生保障筑牢了坚实基础。
从改善办学条件到提高教师待遇,从推进教育公平到提升教育质量,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深耕教育事业30多年,全国人大代表、甘肃临夏开放大学副校长董彩云见证了学生命运的改变,也见证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上,董彩云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民族地区高中教育扩容提质发展专项经费,结合民族地区人口比重、学生基数、基础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加大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扩容提质发展经费或政策倾斜力度,助力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向着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奋力迈进。
谈到近年来家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变化,全国政协委员、西藏阿里地区藏医院院长扎西顿珠打开了“话匣子”。
“援藏工作给我们阿里地区的卫生事业带来很多变化。河北、陕西等援藏工作队为我们带来了核磁共振仪、螺旋CT机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还带来了人才和内地的新技术,让阿里的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高水平的医疗救治。”扎西顿珠说,2024年,中央投资3030万元,在阿里地区藏医院建设了新的院内制剂室,预计今年5月陆续投入使用。目前,阿里地区藏医院能独立生产180多种藏药,其中157种藏药已经得到了制剂备案号,极大满足了基层人民群众对藏药的需求。
“对农牧区群众来说,‘看不起病、看不好病’已成为历史。往后,我还得继续努力,为基层医疗事业和藏医药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让乡亲们对健康生活有更多盼头。”扎西顿珠说。
“十四五”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代表委员们表示:“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