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观看侗族大歌表演,察看村寨风貌和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深入侗乡织、染、绣特色产业基地,同乡亲们亲切交流。总书记说,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素有“侗族大歌之乡”“鼓楼之乡”“侗乡之窗”的美誉,这里保留着侗族传统建筑风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也在村寨里集中呈现。
一直以来,肇兴侗寨在对鼓楼、风雨桥和侗族大歌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生动诠释着“很古朴也很时尚”的文化密码。在保护传承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侗寨“三宝”跨越时空界限,在现代语境中找到新的生长点,焕发新的光彩。
侗族姑娘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寨门外经过。
鼓楼里,古老技艺代代传承
“锦鸡翅膀凤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楼美”,这首侗族民歌描绘出侗族鼓楼的独特风姿。
侗族鼓楼,又称“罗汉楼”,其灵感源于杉树的形态,采用榫卯衔接,十分牢固。对于侗族人来说,看到鼓楼就能看到家乡。先起鼓楼后立寨,鼓楼是侗寨的人文地标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肇兴侗寨的青山绿水间,“仁团鼓楼”“义团鼓楼”“礼团鼓楼”“智团鼓楼”“信团鼓楼”五座鼓楼巍然矗立,它们的外观、高低、大小各异。从取名上不难看出,坚守“仁、义、礼、智、信”道德准则,正是侗族儿女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和内化。
侗族鼓楼将亭、阁、塔融于一体,挑檐逐层内收,形成下大上小的锥形立面。通体为木质结构的侗族鼓楼形式多样,有“卡房”厅堂式、楼阁式、门阙式及密檐式等。其中,密檐式的鼓楼最为常见,其立面以单数重檐构筑,象征“天”;平面以双数布局,象征“地”,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和宇宙观高度契合。
鼓楼之美,不仅在于其宏伟的结构,更在于它精美的装饰。鼓楼的装饰题材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侗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精神象征的龙形图案,也几乎在每一座鼓楼上都可见。生动的图像语言或单独成形,或组画成景,无不展现出文化的交融与和谐共生。
在肇兴侗寨,曾有位远近闻名的掌墨师——陆文礼。陆老一辈子凭着一把直角尺、一个墨斗盒,带领30多位木匠,走南闯北,在北京、深圳乃至日本等地建了600多座侗式风格的鼓楼和风雨桥。
陆文礼的徒弟陆德怀也是一名出色的掌墨师,从27岁当上掌墨师至今,他经手的木构建筑遍布十里八乡,不下百座。在陆德怀看来,修建鼓楼不仅是侗寨的盛事,更是掌墨师彰显手艺的舞台。鼓楼榫卯咬合、严丝合缝,凝聚着先辈营造建筑的智慧,作为后辈,必须好好传承下去。在新时代,他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古老技艺。
如今,侗寨村民不仅在鼓楼讲“款”(侗族民间的村规民约),村里的大事小情也都在这里商议。大家共同推动文旅融合,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带动村民就业创业。鼓楼里,正焕发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
游客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里的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拍摄。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里,侗族群众在为游客演唱侗族大歌。
风雨桥,维系温暖的情感和记忆
风雨几十载,洗濯尘与霜,古瓦依旧在……在侗寨,风雨桥和鼓楼一样,是侗族木构建筑艺术的精华。
风雨桥,又称花桥、福桥、回龙桥,建在穿寨而过的小河上。肇兴侗寨有5座小型拙朴的风雨桥,与鼓楼相配套。
风雨桥集桥、廊、亭、楼、阁于一身,除石墩外均为木结构,不使一钉一铁,全用卯榫嵌合。其从结构上可分为3个部分:桥的下半部分是青石垒起的桥墩,多呈六面,亦有拱桥;桥的中间部分是密布式简支梁木质桥面;桥的上面是木制榫卯衔接构成的重檐翘角、层次分明的游廊。
风雨桥既是村民渡河时使用的工具,也可用来遮蔽风雨,还是青年男女恋爱的场所。这种恋爱方式,侗家人称为“行歌坐月”,女子唱着情歌,男子弹着牛腿琴,以歌传情。风雨桥承载着岁月记忆,成为探寻民族文化的窗口。
肇兴侗寨的风雨桥与长廊相似,桥顶有屋檐,其桥内结构亦极为精巧,造型美观。桥廊上绘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奇花异草等内容的五彩图案,既增加了桥的美感,又赋予其艺术价值。
风雨桥,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年年月月为侗家人遮风挡雨。风雨桥上雕梁画栋,桥下流水潺潺,人在桥上走,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之中。
贵州省黎平县地坪镇的风雨桥。吴艳摄
大山深处的侗族大歌,唱响世界
在中华民族有声文化的百花园中,侗族大歌是其中灿烂夺目的一朵。
侗族大歌历史悠久,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有相关描述。20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音乐界偶然发现,后被发掘收集、记录整理,逐渐从深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贵州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色是“众低独高,一领众和”。传统的侗族大歌歌队人数一般在10人左右,以保证演唱时声音效果的均衡。有学者总结侗族大歌的和声方法类似于树木,低声部是粗壮的树干,高声部是树枝和树杈,高声部是从低声部派生出来的。
自然生态为侗族大歌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侗族人民主要聚居在山川秀丽、丛林繁茂的高原山区,以大散居和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在万山丛岭的坝子盆地中。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人们模仿自然界的蝉鸣鸟叫、松涛回声。虫鸣鸟叫的高音和潺潺流水的低音,构成侗族大歌高音和低音的不同声部。因此,自然生态是侗族大歌多声部和复调音乐的生态基础。
“歌养心、饭养身”的侗族人,用歌声表达对人生、命运、爱情、道德、伦理的理解和感悟。“以歌传文”,是侗族大歌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和传承动力。人们可以从歌中认识天地万物,获知生产生活的常识,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侗族人用侗族大歌唱出了精神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唱出了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与审美追求。
1986年,吴玉莲等9名“蝉姑娘”将《蝉之歌》在法国巴黎唱响,侗族大歌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1994年春节联欢晚会,7名“蝉姑娘”再一次把侗族大歌《蝉之歌》唱响全国;2018年,在央视春晚黔东南分会场黎平肇兴侗寨,上千名“蝉姑娘”再次向世人展示侗族大歌的无穷魅力……
当年领唱的吴玉莲如今已两鬓斑白,她最大的乐趣是跟着村里的姑娘们在视频平台直播侗族大歌。岁月已老,歌声依然,她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着侗族大歌。
2022年5月,黎平县启动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工程,拨出专项资金用于侗族大歌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和传承人培养等,目前已出版《侗族大歌记忆》《侗族大歌集成》(十卷)等书籍,培养各级代表性传承人236名。
现在,黎平在各个村寨建有侗族大歌传唱阵地,鼓励村民参加活动,同时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熏陶。精心培育“村歌”品牌,参与的歌队有上百支。
为完善侗族大歌保护传承机制,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制订了《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行动计划》。黔东南州也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整合各方资源,唱响侗族大歌,让其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游客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里旅拍。
侗族群众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寨门为游客演唱侗族大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拍摄)
【延伸阅读】
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
□ 文轩
古朴,意味着传承赓续。肇兴镇是贵州省黎平县非遗项目最多的乡镇,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有祭萨、侗戏、侗族琵琶歌、月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款约、侗族服饰等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六洞侗族芦笙会、侗族河边腔、踩堂歌、拦路歌、牛腿琴歌等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侗年、侗族油茶等5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谷雨节、六月六、吃新节、十月芦笙节等多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追求,保护传承就是留住文脉的“根”与“魂”。一直以来,肇兴坚守根基、深挖富矿,以时代活力激发传统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传承弘扬。那些深藏在大山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世代相传的民族技艺,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它们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时尚,诠释着现代表达。近年来,黔东南州依托侗族大歌,创造了以音乐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品牌IP——“村歌”,依托肇兴侗寨等民族特色村寨为核心场景,唱响中国乡村美好幸福的“好声音”,唱出社会发展新风貌、民族文化新传承、美好生活新向往,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自2024年起,“村歌嘹亮”大赛在肇兴已举办多期,每期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往。大赛除了唱歌,还融合“村锅”厨艺展示、“蹦侗迪”“村集市”等民俗体验,并有农耕劳作歌、侗耕文化展示等环节。游客可参与对歌、侗族婚俗表演、鼓楼习歌等互动项目,增强了参与感与体验性。
更有侗族大歌唱进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藏在大山深处的特色文化,频频被世界看见。千年非遗遇到现代元素,如点燃一场绚烂的烟花,照亮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天空,绽放出新的精彩。
(编辑:吴艳)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