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头与我重叠/有来自大山的静默/一条河与我重叠/是我身上的动脉/一株野草、一串稻穗、一个苞谷、一枚果实/是我画在大地上的颜色/一座悬崖与我重叠,有陡峭的灵魂/一座湖与我重叠,是眼中的冷暖与深浅/我的心长成了刀形/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钝了磨,磨了又钝,不断割舍/情愿的和不情愿的/而我保留了/一只羊的模样,父和母的轮廓,慈悯的叫声/我的良善源自它们/一路前行,更多的事物将与我重叠/或告别
——选自牛依河诗歌《重叠的事物》
《重叠的事物》是广西诗人牛依河新近出版的一部诗集,分为“重叠的事物”“慢是一种天赋”和“大地的演奏”三辑。诗集凝结着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察、对八桂风物的热爱,更可见各族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气质,恰似一束簪在新时代的“向阳花”。
首先,诗集是一朵体现各民族幸福生活的田园之花。广西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在诗意中自然呈现。诗人在《河流之上的图腾》里描绘古老的花山岩画,“抽出内心的刀镰,在河边磨好/要把诗意像谷物那样/收割回去……”诗篇不仅对古代骆越人击鼓而歌进行艺术再现,也反映了当今各族群众“赶歌圩”的场景。盛装、对歌等环节构成一幅优美的田园画面。
“每一句山歌,每一个唱词/都是朴实的心灵咏唱出的朴素愿望/我听到每一声呼喊和回应/是爱情的倾诉,友情的诚挚/是劳动的勤恳,丰收的欣喜/是欢聚或挽留的表达……”诗句细腻地勾勒出一幅欣欣向荣的生活画卷,歌声融入民族村寨的日常生活中,洋溢在幸福的田园里。“最美的和声在风中弥漫/山川一直沉睡,草木日益葱茏/山中的时光变得如此短暂/而美好的时代依然漫长。”可以说,诗人写出了新时代边疆各民族共同幸福生活的“桃花源”。
其次,诗集是一朵饱含深厚情感的亲情之花。古人云,“诗缘情”,抒情是诗歌的核心特征之一,而亲情是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诗集中,多首诗以深情的笔触、丰富的想象书写中年人的亲情故事,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天上的母亲还在操心我们的事》写故去的母亲,“一阵风拂面而过,像是母亲飞过/正在努力追赶空中翻飞的鸟儿/她还在操心我们的事”。《归途》写返乡时忆起和母亲的一番对话:“我突然记起多年前/母亲坐在我的车上/从乡下老家刚来到我生活的城市/她看着车窗外的滚滚车流,问我/这么多车,它们要去哪里”。诗歌用语义双关的手法,既写母亲曾经的疑惑,也表现了母亲故去后“我”的现实困境。《途中的覆盆子》写清明上坟采摘覆盆子时的情景,“它们伸出钩刺/扯住我们的衣角,像真诚的挽留/刺进肉里的/像来自隔世的疼爱”,经过象征化的情感更加深厚,令人回味。在一些诗篇中,亲情自然弥漫,以一己之情延伸到普遍的人性之爱。
最后,诗集宛如一朵绽放在八桂大地上的向阳之花。广西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富矿,也是山川秀丽、草木繁茂的灵动之地。桂林山水、十万大山、天坑群落,喀斯特地貌构筑出多风格、多样态的旖旎风光。作为一位“在地”诗人,诗人创作了数篇描绘岭南风光的诗歌。
《一座大地钢琴的演奏》描绘了崇左市德天瀑布的壮观景色:“那水层叠着水/年复一年/从青山的掌指间滑落”。《塔问》如是描摹左江斜塔,“轻风拂面,吹动大地上的草木和庄稼/天上浮云变幻,岸上人畜皆安”,斜塔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挺立,周边人们的生活和谐美好。《花山歌》对于“花山岩画”的描述令人产生无限遐想:“一群人在绝壁上舞蹈”“那么多年了,却一刻不停,在静止的石头上/为丰收,为神明,为祈愿美好生活/进行一场永不落幕的舞蹈”。《一个多义的可折叠的柳州》则不仅展示了柳州这座工业之城的钢铁骨架,还捕捉到了它的柔软之处——柳枝、柳江水以及盛唐时期的雍容气象,尽显城市的多元魅力。
此外,诗集还写到河池棉花天坑与三门海、鹿寨中渡古镇、玉林大容山等广西代表性风情与地貌,各臻其态。
在诗集《重叠的事物》中诗人讴歌这片土地的美好,亦能够超越这种情感,在更为宏大的格局、象征的深度上体认这些层叠的山峦、稠密的松林,走向另一种景深。他以热情的笔调、优美的语言,让岭南的山川悦动起来,让边疆各族群众的歌声荡漾起来。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编辑:魏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