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土陶:火与土的艺术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胡小宇 发布日期:2025-03-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石榴花纹陶罐。

彩釉土陶作品。

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敏(右)指导孙子制作土陶器。侯昭康摄

  内外两层陶瓶嵌套,外层展现的是一颗饱满成熟的石榴,内瓶精巧地模拟石榴籽紧密相连的形态——这是在2024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备受关注的土陶作品《石榴花开》。这件作品巧妙地采用镂空工艺,凝聚了江西与新疆两地工匠的智慧,既是新疆土陶工匠多次赴景德镇交流学习的成果见证,又生动诠释了“赣新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团结佳话。

  新疆地区的陶器制作历史悠久,其源自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伴随着民族融合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而发展。作为新疆土陶技艺代表的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和吐鲁番市。

  丝路遗韵:千年技艺的文明密码

  土陶是人类通过改变大自然原有材料的性质而制成的用具,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我国考古学家在甘肃四坝文化、齐家文化以及红山文化中找到了土陶文化的源头。后来,土陶文化从黄河上游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并广为流传。

  从考古发现来看,天山南北的遗址中已出现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夹砂红陶,纹饰以几何纹和动植物纹为主,这些陶器为新疆土陶的雏形。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往来愈加密切、东西方交往进一步加强,土陶烧制技艺也在多种文化的交流融通中不断发展。

  汉代至隋唐时期,中原制瓷技术逐渐传入新疆,新疆土陶烧制技艺日臻成熟。从出土文物来看,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陶器不仅融合了波斯钴蓝釉料与中原黄绿釉技术,而且器型受到佛教和粟特文化影响。20世纪3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在交河故城发掘出土了800余件陶器,其中“人面纹短流单耳壶”上的菩萨浮雕凸显了唐三彩模印贴花工艺的娴熟运用,三耳罐的器型模仿中原青铜器,单耳壶的弦纹与陕西半坡彩陶如出一辙,兽首壶的造型则杂糅了匈奴青铜饰件的风格。

  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当地陶器成为风格演变的“风向标”:从原始彩陶的几何纹饰到唐代铅釉技法的融合发展,从游牧文明特色的圜底器到中原样式的平底瓮,新疆陶器遗存都可见跨地域文化交流的印记。

  大地馈赠: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塑造

  新疆土陶以其独特的选材和工艺闻名,通常选用当地易得的陶土和釉矿作为原料。喀什市高台民居的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是著名的土陶产地,这里有一种名为“色格孜”的黏土,因其质地粘性佳而被视为制作土陶的理想材料。

  土陶的制作完全依赖手工,包括选土、配料、和泥、闷泥、练泥、制坯等多个流程。土陶匠人通常将采集的陶土晒干碾碎,筛去杂质,然后加水和泥,用脚不断踩踏练泥。练泥的时间越久,泥的密度越高,烧制出的土陶就越结实。制作方法主要包括模制法、拉坯法、雕塑捏制法及粘接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色和适用范围,例如模制法适合制作馕坑等大型器物,而拉坯法则适用于碗、盘等小型器皿的制作,雕塑捏制法多用于具有观赏价值的作品,粘接法则主要用于添加手柄或流嘴等部件。

  新疆土陶分为素陶和釉陶两类。素陶由陶坯直接烧制而成,而釉陶则是在陶坯上施釉后再进行烧制。釉料多由土陶艺人在戈壁、山间采集矿石原料磨制而成,其中釉陶又分为单色釉和彩色釉两大类。单色釉主要以绿色釉陶为主,这类陶器通体翠绿,质朴古拙。彩色釉则通过多种釉料搭配使用,常见搭配的釉色包括绿、黄、白、褐四种,颜色对比强烈,类似唐三彩的用色,反映了中原与西域地区文化的交融。

  土陶上的图案纹样丰富多彩,手工艺人采用塑、刻、压、绘等装饰手法,将色彩丰富的釉料绘制成多种多样的纹饰。这些纹饰图案多取材于花卉、枝叶、蔓藤,形成以垂幛纹、网纹、松针纹、几何形、三角形纹、涡纹为主的纹样体系,其中以巴旦木花纹最为常见。土陶手艺人尤其擅长将洗练流畅的装饰花纹与敦实的器型相结合,创造出既素朴又精致的艺术效果,形成写实而又抽象的审美风格。

  土陶制品在新疆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器类丰富多样,包括盆、缸、壶、罐、碗、盘、碟、瓶以及油灯、烛台等。这些土陶制品外形质朴优美,还常仿造瓜果花卉来造型,如哈密瓜形、甜瓜形、梨形、桃形及葫芦形的器具,既美观又实用,体现了当地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传承创新:非遗技艺的当代发展

  用双手揉搓造物,用泥火淬炼匠心。美观实用的新疆土陶,是新疆各族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当代审美和艺术的展示。

  2023年,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功举办土陶制作技艺传承人群体研修培训班,为全疆土陶手艺人搭建了专业学习平台。培训期间,学员们不仅得到国内顶尖陶瓷专家的系统指导,还深入了解了各类陶瓷原料特性与制作工艺,通过交流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在有着“土陶村”美誉的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芒辛镇恰克日库依村,土陶烧制技艺在推陈出新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恰克日库依村土陶烧制历史悠久,这里的土陶色彩丰富,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古朴中透着灵气,既是日常用品,也是艺术珍品。近年来,“土陶村”以非遗土陶为“媒”,不仅形成土陶制作、展示、销售、体验等多环节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还带动了多个旅游项目,通过 “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为提高品质,“土陶村”还专门请来了山东和江西景德镇的制陶师傅和村里的土陶手艺人交流经验,还选送青年手艺人外出学习。新疆土陶与江西景德镇瓷器双向奔赴,在技艺融合创新中焕发新生。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敏从7岁开始学习祖传制陶技艺,其作品兼具实用性和收藏价值。他的小儿子阿卜杜克热木·阿卜杜热合曼已成为第八代传承人。现如今,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敏一家人都从事土陶制作,每年制作上万件各类陶制品,年收入超过20万元。

  “我们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不断对陶器的花纹、款式等进行创新。”阿卜杜克热木·阿卜杜热合曼研究推出了一系列富含文化内涵的土陶产品。这些产品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需求的完美结合,受到游客的喜爱。

  如今,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敏一家的作品被游客们带到了更多城市,或收藏、或摆放、或馈赠、或展示,还有许多游客在亲身体验后,喜爱上这门古朴而时尚的手艺。“现在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要多借鉴游客的创意,创新制作更多有灵魂的作品。”阿卜杜克热木·阿卜杜热合曼对未来充满信心。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编辑:魏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