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创作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文艺精品,讴歌祖国、讴歌党、讴歌英雄、讴歌人民、讴歌时代,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贡献,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价值所在。
3月30日晚,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演员在中华一家亲·2025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联欢晚会上表演。 图片来源:中央民族歌舞团
彰显中华文明特质
坚定历史自觉,体现时代纵深。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才能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的家国情怀与历史记忆,勾起文化共鸣,让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赋予了文艺工作者创作文艺精品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
发扬创造精神,激发创作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孕育出的文化自信,激发出文化主体的创造精神,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中汲取创作源泉与动力。
践行“大一统”理念,广泛凝聚共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自秦统一中国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在文艺创作中,以题材、内容、叙事、情节、形象等要素体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不仅是观众的期冀和心声,更是时代的需要。
鼓励兼收并蓄,丰富内容采撷。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推动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向观众讲述交融互鉴的历史进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满天星斗”的交相辉映,“百川入海”的兼收并蓄,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既是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的自在表达,更是文艺工作者提炼主题、萃取题材的不竭资源。
厚植天下情怀,讲好中国故事。历史上,多元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大发展、大繁荣,书写了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灿烂篇章。在世界舞台上,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旨在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促进各种文明包容互鉴,倡导不同文明在平等相待、互学互鉴中兼收并蓄、交相辉映。要通过创作文艺精品,展示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天下情怀,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彰显“融”的导向
理念。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文艺创作应坚持系统思维,从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古迹、历史典故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中获取创作源泉,通过活态化演绎,让“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具象化,有形有感有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表达。以舞台剧创作为例,要突出演绎节目种类的融合创新,将经典节目与新创节目融会贯通,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表达好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视觉设计方面要以带动观众想象力为目标,拓展艺术表达形式。服饰、化妆、道具设计通过还原历史情境以及美学提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剧情之中,增强代入感。将剧目类型、背景设计、服装设计等融为一体,综合运用多种展示技巧,将历史文化、精美意境和精彩节目有机融合,创作舞台美、背景美、剧目美、服饰美的“四美”剧目。
符号。各民族在共同生产生活中创造、凝炼出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各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是增进各民族间紧密联系的纽带。在舞台艺术表达中,应综合运用体现党和国家的象征符号(如国徽、党旗等)、凝结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如长城、长江、黄河、大运河等)、地域性象征符号(如坎儿井、竹楼等),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气质。接地气才能有人气,有思想才能传思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反映这个时代人民群众心声,体现鲜明的时代色彩。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底色与时尚元素融合路径,促进美学气质与人民群众接受度相融合,让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彰显文艺创作新气象
不离时代,突出理论支撑,推动思想性、艺术性水乳交融。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文艺工作者要用推陈出新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的重要思想,用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用政治上的坚定指引艺术生产实践方向,深学细悟“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在科学理论支撑之下,实现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
不离使命,坚持正确方法,以增进共同性为原则开展艺术创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文艺工作者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任务,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在文艺创作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正确认识所处的时代,正确认识文艺的发展方向。
不离担当,强化职责使命,弘扬舍我其谁的历史主动精神。文艺工作者必须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灵魂,以追求真善美为永恒价值;必须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必须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为目标,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交融,在艺术领域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不离胸襟,坚持开放胸怀,汇集众智打造精品。精神家园构筑必须久久为功。打造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文艺精品是一项长期课题。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对艺术心存敬畏,对专业永葆赤诚,更要凝聚全社会共识,集百家之长,立时代之功。要让打造文艺精品的过程,成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歌舞团。本文系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舞台艺术展示研究”(项目号2023GMI002)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