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 合办】推进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设——以四川省为例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调研组 发布日期:2025-04-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推进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设,是新时代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四川省积极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取得了积极成效。本调研组深入8个县市进行实地考察,综合分析总结实践经验,并对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出建议。

  四川的实践经验

  以重大项目实施为牵引。制定《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实施藏羌彝文化保护发展等重大项目,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深入挖掘茶马古道、红军长征、十八军进藏等历史遗迹,推动稻城皮洛遗址考古发掘和成果整理研究,加强宣传阐释;优化文化建设布局,持续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切实抓好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主要抓手。调研组所赴地方均制定了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宣传教育方案,包含了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等内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从爱党爱国爱领袖、红色资源挖掘与保护、重大史实保护利用、博物馆建设、建筑风格规划、网络形象打造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措施和任务清单,推进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设。木里藏族自治县在编制城镇风貌规划时,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

  以国旗、国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为重点内容。各地积极展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让国歌响起来、让国旗升起来、让党徽亮出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推动各族群众享受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基础更加牢固。

  以节日民俗、地理标识、文化遗产等为基本元素。山水自然、文化遗产和群众实践,是各地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不竭源泉。如,汶川县系统梳理大禹文化、古羌文化、大熊猫文化、姜维文化、大爱文化等,建设姜维城遗址、大禹祭坛等文化场所,处处可见文化标识。盐源县深入挖掘盐文化、青铜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资源,连续举办转山转海节等文化活动。松潘县打造城隍庙会、笛厦(藏族传统舞蹈说唱表演艺术)、毕曼(羌族多声部民歌)歌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品牌,提升松潘作为“川西门户”“唐蕃和亲地”“茶马互市集散地”的知名度。

  以学校、村居(社区)等为主要阵地。调研组走访的多所学校、村居(社区),都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融入学习、生活环境,通过整墙浮雕、经典成语展示等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马尔康第四小学设置文化、历史、国防等多个主题长廊,展示天安门、故宫、大熊猫、长城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甘孜藏族自治州实施“民族团结进家庭”行动,以农牧民家庭为主体,建立覆盖全州6.5万名公职人员和26.49万个户籍家庭常态联谊机制。汶川县布瓦村建设村情村史展览墙,展示灾后重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中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故事。

  以主干道、广场、文化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等为重点场景。各地精选政治性强、体现共同性、意蕴深厚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进行可视化展示。如,阿坝州依托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整合红色遗址、革命文物和纪念馆等资源,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载体,开展“追寻中国梦、重走长征路”“百年奋斗路·青春心向党”等主题活动,创设沉浸式场景,传承红色基因。马尔康市打造以卓克基土司官寨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基地,建设吉岗擦擦博物馆、阿尔莫克莎民居博物馆等。汶川县打造锅庄广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影视、戏剧、诗歌、舞蹈、美术等为主要媒介。近年来,阿坝州推出《牦牛革命》《辫子魂》《红色土司》等一批艺术精品;马尔康市举办“阿来诗歌季”,打造《我的马尔康》《嘉绒锅庄》等文艺精品;凉山彝族自治州打造凉山火把节、国际戏剧节等文化品牌;盐源县举办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泸沽湖冬季阳光(诗歌)音乐季等活动。

  推进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设的建议

  调研结果显示,总体上看,四川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认同程度处于较高水平,特别是青年群体认知度较高。从传播途径看,仍以传统方式为主,新兴媒体备受期待。从变化趋势看,中华文化符号认知度、文化自信、中华民族认同均在增强。从工作改进来看,在政策制定、资金保障、文化交流、协同合作等方面均有期望。

  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构建,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思维,把握关键要素,统筹推进相关工作。一要突出时代性,深入挖掘历史遗迹、文化遗存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共识性、归属性意象,结合新时代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二要突出共同性,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内蕴的共同性。三是突出创新性,既要创造性地运用传统视觉符号,又要融入新的现代元素,扩大传播效应。

  建立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制。纵向上,建立省、州(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成立工作小组,共同推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建构。横向上,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协调作用,调动有关部门(单位)积极性,形成任务清单,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完成时间。优化督导机制,坚持规划和考核并重,把构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纳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二是优化保障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文化投入机制,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项目实施。在各类宣传推介活动中,对相关主题文化艺术精品予以倾斜。三是优化协同机制。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与现代科技、旅游开发、城镇建设相融合,润物无声。四是完善社会参与机制,调动各方发挥资源优势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各类科研机构、社会组织自觉参与相关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推动数据库建设。一是开展系统的调研采风、挖掘整理和谱系研究,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视觉感知、视觉传播、艺术呈现等方面的整体性认识。二是建立中华民族视觉艺术信息资源数据库,用数字平台记录、保存并展示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同呼吸、共命运的图像、音频和视频档案。

  构建标识体系。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按照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原则,从服饰、景观、器物、饮食等方面,提炼形成一批体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符号和形象标识体系。加强学术研究,深入阐释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内涵与实质,夯实理论基础,推进实践工作。

  鼓励文艺创作。一是实施文化创意产品工程,制作体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动漫、游戏及各类文创产品,既富有时代特色,又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共同需求。二是实施影视剧创作工程,鼓励影视制作公司创作反映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影视作品,厚植家国情怀。三是实施新媒体创作工程,用好各类新媒体平台,吸引广大网民共同创作和传播体现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新媒体产品,弘扬网络正能量。

  加强传播和应用。一是建立相关宣传、教育、普及机制,细化措施,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广泛应用于精神文明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等工作中,广泛应用于文化惠民活动、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营造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传播的立体场景。二是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总结推广“学前学会普通话”经验。

  【调研组成员:杨颖(组长)、里昕、张义佼、拉马文才、张镨心、杨艳】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