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唱好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大合唱”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杜再江 发布日期:2025-04-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春暖花开时节,伴随着和煦的春风,黔中大地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与村民代表围坐一起共话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肇兴侗寨素有“侗乡第一寨”的美誉。近年来,贵州省重点向肇兴镇集中投入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以下简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及各类资金,精准实施了15个民生项目,涵盖农文旅融合、特色产业等多个领域,构建起立体化的发展矩阵。通过打造特色农文旅项目、发展特色产业,肇兴镇实现了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成为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典范。2024年,肇兴侗寨累计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4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16万元。

  党的二十大以来,贵州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支点,各类资金共同投入,实施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类项目1300余个,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1400余个,有力地推进了民族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促进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谐,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夯实了基础,共同唱好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大合唱”。

  突出“融”的导向,主线意识贯穿全过程各方面

  6年前,肇兴侗寨村民嬴勇秀筹资200万元,把自家木房改造成民宿,左邻右舍担忧是否能回本。随着游客的增多,嬴勇秀家的民宿生意越来越好。如今,许多村民加入了民宿队伍。截至目前,肇兴侗寨发展起320多家民宿、50多家餐厅。

  侗族姑娘从肇兴侗寨寨门外经过。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近年来,黎平县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打造了一批特色民宿。这些民宿以传统侗族建筑风格为底蕴,融合现代设计理念,为游客提供了既古朴又舒适的住宿体验。同时,民宿还推出了侗族大歌表演、侗布制作、侗族美食制作等文化体验活动,让广大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在愉悦的旅途中加深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黎平侗族医药康养产业同样得到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有力支持。近两年来,黎平县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建成了黄精种植基地、金艾草康养基地等项目,推出了特色诊疗、药浴养生、侗药种植加工展示等多元化服务,形成了“医养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在铜仁市江口县,当地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作为启动资金,整合各级各类资金,建设了桃映镇漆树坪羌寨、德望土家族苗族乡坝梅村等27个和美村寨,各族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感谢党的民族政策,做梦都没想到我们云舍村也成了景区。现在我们都在发展餐饮和住宿业,家家有存款,户户有小车,发展太快了。”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村民杨新春激动地说。

  “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各类作用,在资金使用管理中突出‘融’的导向,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支持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创共享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贵州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主任王勋国说。

  保持“进”的态势,特色产业激活振兴“新引擎”

  亚鱼乡郭家湾村的贡米,作为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的优质无公害大米,一直以来备受消费者青睐。但在以前,村民各自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和产业链,没有建立自己的品牌。

  郭家湾村的水稻种植。玉屏县民宗局供图

  2022年,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下,郭家湾村建设了贡米加工厂,整合全村资源打造“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成功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并为各族群众带来了可观增收。项目惠及农户523户,直接促进22名村民就业,年产值达到了2500万元,为农户带来了每年15万元的分红收益。

  2016年至2019年,贵州有188万农村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其中154万是当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以上实施城镇化集中安置。规模庞大的“新市民”群体,如何实现更好发展?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的六盘水市水城区海坪街道阿娄社区,依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撬动了发改、旅游、住建、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资金,通过“民宿集群+民族团结食堂”双轮驱动模式,实现从“搬迁安置区”向“文旅融合示范区”的跨越式发展。

  “从开业到现在,净利润有20多万元。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阿娄社区居民陆卯军说。他以前靠打零工谋生,收入不稳定,2023年在政策支持下开了民宿,妻子在风情街开了彝族服装体验店,家庭收入翻了好几倍。

  据统计,2024年,阿娄社区内民宿床位达1032个,民族团结食堂年均接待游客超1.3万人次,带动210户群众户均增收3.2万元,探索出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实践新路径。

  铜仁市江口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创新推出“梵净生态账户”。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带动下,当地吸纳了农业农村、财政、国有企业等各类资金,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国储林种植及林下养殖等绿色生态产业,不断壮大基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在岗就业,实现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产业兴则百业兴。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始终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支持下,贵州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有力地增强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自我造血能力。

  构建“新”的格局,发展成果各民族共享

  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居住着汉、苗、彝等民族284户1133人,曾经这里是一个“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石旮旯里刨包谷、一年没有半年粮”的典型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达63.63%。

  阿娄社区居民参加厨师培训后,在民族团结食堂就业。水城区民宗局供图

  近年来,当地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带动下,汇聚各方资金,推动化屋村和美村寨建设。村里因地制宜发展苗绣产业,打造了化屋苗绣、文丽刺绣蜡染等品牌,开发文创产品300余种。以化屋苗绣为龙头,带动当地发展苗绣经营主体65家,多彩贵州苗绣产业园落户黔西经济开发区,为各族群众拓展就业岗位3000余个。化屋村一跃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现代化和美村寨,2024年人均收入突破3万余元。

  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项目实施进程中,贵州各级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部门切实扛起主管部门责任,落实赋予“三个意义”要求,逐步构建起了前期准备扎实充分、项目实施规范有序、后续管理持续有力、各个环节有效衔接的全链条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全面加强绩效管理,为高质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玉屏县田坪镇迷路村长期饱受干旱的困扰,两个村民小组更是常年面临着饮水难题。当地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建设水源打基井项目,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口深井终于成功出水。清澈甘甜的井水,如同生命的源泉,滋润着当地群众的心田。

  “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使用管理上,贵州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大家共享繁荣发展的红利。”王勋国表示,贵州将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优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使用方式和管理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其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篇章。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