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石榴籽的誓言:我们,共守山河岁月长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刘小源 发布日期:2025-04-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五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中华大地上,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壮丽史诗,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自秦统一中国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今天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我们与广大粉丝一起,从血脉铸就共同体中,寻找维护国家安全的历史文化密码。

图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也必须由各民族共同维护、巩固和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更关乎国家的安全与中华民族的未来。

图片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闭幕式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图片来源:新华社 杜笑微 摄)

  (一)

  历史长河里的“我们”:

  血脉熔铸的文明长城

  翻开中国历史,很难找到纯粹的“单一民族”叙事。早在先秦时期,中原的华夏族就与周边的戎、狄、夷、蛮不断交融;汉唐盛世,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僧侣、使者络绎不绝,长安城里客商云集;元明清三朝,各民族进一步融入中华大家庭。

  各民族在分布上交融汇聚、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塑造了血脉相连、不可分割中华民族共同体

图片

  ▲《抗倭图卷》局部,明仇英绘,描绘了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浙江沿海军民抗击倭寇侵扰的历史画卷,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图片来源:《前线》杂志社)

  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荡平倭患的队伍中,不仅有戚继光在义乌招募的矿工;俞大猷率领的福建广东水师;还有瓦氏夫人率领的“可死而不可败”的广西俍兵。

图片

  ▲哈密左公文化苑浩然正气厅内的《浩气长存》画作。(图片来源:天山网)

  晚清时期,左宗棠率领的收复新疆的队伍中,不仅有八旗将士、绿营官兵,还有来自各民族的地方武装,以及大量保障后勤的各族民众。在新疆各族群众的支持下,新疆重回祖国怀抱。

图片

  ▲首都学生代表参加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7周年仪式。(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各族群众更是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敌,经过14年浴血奋战,获得伟大胜利,彰显出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精神

  回望中国革命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56个民族的英雄儿女为翻身求解放,建立新中国而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的身影;可以深切地感悟到,革命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各民族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结果。

  数千年来,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建设中华,共同抵御外侮,写下了维护祖国安全的壮丽史诗。中国今天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是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开拓和捍卫的结果。

  (二)

  时代波涛中的“我们”:

  石榴籽凝聚铜墙铁壁

  今天,中华各族儿女努力奋战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各条战线,坚定守卫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图片

  ▲陈祥榕烈士。(图片来源:人民网)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18岁的陈祥榕烈士写下的战斗口号。

  2020年6月在守边护边时壮烈牺牲的陈祥榕,曾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班长孙涛问陈祥榕:“你一个‘00后’的新兵,口号这么‘大’?”“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陈祥榕坚定地说。

图片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三代接力 爱国戍边。(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有一条全军最长的陆地巡逻线。由于地势险要,只能借助牦牛巡逻。

  拉齐尼·巴依卡十几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他牢记父亲的嘱托,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护边员。

  从2005年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开始,拉齐尼·巴依卡便把护边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再也没有离开过雪山。他说:“我们是不穿军装的边防卫士,我们会用实际行动守护好祖国的边疆。”

  2021年1月4日,拉齐尼·巴依卡为抢救跌入冰窟的孩子英勇牺牲,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1岁。

  卓嘎、央宗姐妹一直生活在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从儿时起,受父亲桑杰曲巴的言传身教,家是玉麦、国是中国,便深深地烙印在她们心里。

  几十年来,姐妹俩和父亲一直在玉麦这个曾经的“三人乡”,以抵边放牧、抵边巡逻的方式守护着祖国的领土。冬去春来、日月轮回,风吹雨打、花开花落,姐妹俩始终高举爱国守边的旗帜,如磐石般坚守在玉麦,向世界宣告: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祖国的土地一寸都不能少!

  正是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了一幅幅国家蓬勃发展、边境安宁、人民幸福生活的美丽画面。

图片

  ▲一辆车行驶在青藏公路上。(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青藏公路、川藏公路通车,打破了西藏无现代公路的历史。青藏铁路不仅给雪域高原带来了物资,更让藏族青年走出高原,到祖国各地求学、工作。这一条条“天路”宛如飘落雪域高原的哈达,见证各族群众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3年10月16日,一位名叫“疯狂的小明单车”的博主发布了一条短视频,该视频迅速走红网络,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视频中,在行至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时,这名博主偶遇了几位刚放学的小朋友。当博主询问他们是塔吉克族还是维吾尔族时,一位身着红色校服的小男孩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中华民族”

  这些温暖的瞬间告诉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三)

  未来星河下的“我们”:

  同心圆竖起永恒界碑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也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不断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维护国家安全、应对挑战的重要力量。

图片

  ▲11月22日,演员在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幕式上表演。(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历史充分证明,情感上相互亲近是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纽带,各族人民都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心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的历史是共同的,奋斗是共同的,梦想也是共同的。而这,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监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才丽媛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