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安徽省“三项计划”推进会暨旅游促“三交”现场会在歙县召开。与会人员先后走进徽州古城南谯楼、徽州府衙、许国石坊、曹氏二宅及渔梁坝等地,实地了解徽州古建筑和文旅融合工作开展情况。
亳州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民宗局局长管卫东说:“徽州古城像一幅被岁月浸染的古朴画卷,展现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震撼、不虚此行。”
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近年来,安徽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抓手,坚持从日常做起,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平台和载体,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细流滴灌,润物无声”
2024年暑假,对于新疆皮山县第一小学学生娜孜拉·艾力来说,过得既充实又难忘。
在“皖疆融情”各族青少年交流营,娜孜拉·艾力和百名各族青少年一起,同吃同住、同学同游,亲身感受安徽发展的蓬勃脉动与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皖疆融情”各族青少年交流营是安徽省创新谋划的青少年交流项目,已连续两年入选国家民委“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全国试点示范项目。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是安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创新举措和基础工程。
除了夏令营,安徽还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在援疆工作中,依托科大讯飞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探索开创“推普”的皮山模式,让青少年“筑基”工程更具有普惠性。
时间回到4年前。神舟十三号遨游太空期间,皮山县乔达乡中心小学学生伊丽姆努尔·约麦尔阿卜拉代表全班同学,用流利的普通话给航天员王亚平送上了祝福。
“细流滴灌,润物无声”。一场科技范十足的“天地对话”下来,一粒粒携手逐梦航天的种子,就此在各族青少年心底悄然播下。
而连接起这场“天地对话”的,正是科大讯飞在皮山县搭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专题课堂。此课堂通过智能评测和即时反馈,一对一培养当地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人心相通,语言先行。学习、掌握和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
自2009年成立新疆子公司以来,科大讯飞便投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鲜为人知的是,目前已是该公司明星产品的翻译机,其原型就是基于援疆工作需求开发的汉维双语翻译机。
近年来,除学校外,科大讯飞还进一步拓展家庭等应用场景,以轻量化的创新产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更广阔的空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024年11月29日,伴随蹴球撞击发出的清脆声响,安徽组合白敏与张海霞的记分器率先跳到“100”,斩获一等奖,为安徽代表团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赛程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蹴球,又被称为“脚下斯诺克”,比赛形式多样,老少皆宜,原本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牌坊乡回、满等民族中较为流行,2013年被列入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近年来,肥东县将蹴球作为一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全县推广。
体育只是一个缩影。在牌坊回族满族乡,各族群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处处洋溢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浓厚氛围。
在肥东真诚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一个个数字化大棚整齐排列。走进其中,椒香满溢,新品种杭椒7号正在茁壮成长。再过一段时间,它们即将迎来丰收,被送上全国家庭的餐桌。
杭椒是牌坊回族满族乡各族群众从无到有、一起打拼出来的富民产业。目前,该乡年产杭椒约3万吨、产值3.6亿元,稳居全国前三大杭椒基地之列。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支持机制不断完善,安徽省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共同发展”聚力振兴行动深入实施,民族乡村积极融入“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和“万企兴万村”行动,高质量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各族群众共同建设家乡、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日益增强。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每天都在社区生动上演。
合肥市庐阳区海棠街道金荷苑小区,是较早自发形成的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如今,一辆存放在小区的旧式推车,正在无声讲述一段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往事。
上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条件有限。百余名各族群众,靠着旧式推车运输城市建设物资,把勤劳坚韧、自强不息的品格,融进合肥城建的一砖一瓦。
后来,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选择扎根合肥。其中大部分居民回迁安置后,在金荷苑小区居住。
金荷苑小区各族群众自发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并成立合肥市首个社区民族事务协调委员会,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协商议事,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3月28日至31日,为期4天的马鞍山市花山区濮塘乙巳蛇年“三月三”庙会圆满落幕。作为延续多年的民俗盛会,今年的庙会以“非遗传承+文旅融合”为核心,再次书写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生动篇章。
濮塘草莓裹着晨露的甜润、“九龙坳”茶叶带着云雾的清冽、黄里冬笋藏着山土的醇厚、苏李艾草携着泥土的芬芳……今年的濮塘庙会以“共富市集”新模式,带动“土字号”农产品通过市集直连“都市味蕾”。本次庙会集结超600家商户,共吸引省内外游客逾28万人次,实现综合营业额突破2600万元。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旅游是各民族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的重要渠道,也是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近年来,安徽将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深化文化交流。
在有千年历史的歙县徽州古城,经过相关专家的反复论证,各类文物、史料、遗迹、展陈等,串联起一条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和壮大的旅游路线。
徽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一锭锭精美的墨条上,梅兰竹菊、十二生肖、龙凤呈祥等描金图案熠熠生辉,向世人展示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唐朝末年,河北易水制墨名家奚超,为躲避战乱迁居歙县,见这里溪水清澈、松木众多,便重操旧业,不断改进制墨技艺,推动全国制墨中心南移歙县。
自那以后,徽州制墨名家辈出。为提醒后人担起延续中华文脉的历史使命,徽墨大家胡天注还取徽州府孔庙“天开文苑”金匾中的两个字,冠以姓氏,打出“胡开文墨庄”的店号。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族群众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即是一个典型例证。
以马头墙为例,其原本是一种典型的徽派建筑文化符号,但随着徽商在外经商流动,这一兼具美观质朴外表与出色防火性能的建筑样式,很快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
结合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审美情趣、地理条件,马头墙也演变出五岳朝天式、鹊尾式、印斗式等更多形态,催生出闽派“马鞍墙”、粤派“镬耳墙”等,呈现出“一源多流”的格局。
不止于此。目前,安徽省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安徽卷》编纂工作为契机,深入挖掘江淮大地上的文化遗存、考古遗迹及其承载的历史事实,为建立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贡献安徽力量。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