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文博力量|发言摘登
来源: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 发布日期:2025-04-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编者按:博物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外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对内要深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4月16日,全国博物馆馆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培训班开展座谈交流,6位学员代表作交流发言,现将发言摘登如下。

 

  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

  □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王跃工

  故宫博物院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拥有近200万件(套)文物藏品。真实完整地保护并传承弘扬好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故宫博物院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围绕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故宫博物院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深入挖掘和阐释相关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并着重以展览等形式宣介。通过挖掘和阐释文物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进而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展览等方式增进观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史的理解,促进各民族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2023年,故宫博物院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共同主办了“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生动呈现了西藏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让观众从中感受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恢弘历史。

  多元创新展陈方式和手段,打造更多的精品主题展览。故宫博物院以丰富多样的展览吸引观众,立体呈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通过数字化展示和创造互动沉浸式展示场景,让文物“活”起来,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从而让观众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底蕴。“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展厅在设计中统筹好空间、光线、色调三要素,让文物立体化展示,让观众沉浸式观展,触发心灵共鸣,该展今年将在西藏博物馆亮相。目前,故宫博物院正策划筹备新疆文物展等,旨在彰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激发广大观众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故宫博物院注重主题展的国际化,一则以物证史,澄清事实;二则为世界提供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进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深化相关文物的研究,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故宫博物院携手高校、研究机构的相关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面向社会开展专题讲座和各类教育活动,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故事。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传播活动,拓宽公众视野,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造好玩、好看、实用的特色文创产品。推动文创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激发社会各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有效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进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如配合“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打造融入唐卡元素的文创产品,让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藏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 赖生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下简称“抗战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持续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学习,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持续深化学术研究和实践成果转化,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紧贴实际、突出特色,在策办展览展陈中推进“铸牢”。陈列展览作为宣传阐释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着涵养品性、激发精神、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独特作用。抗战馆自建馆以来,先后策划推出200余场主(专)题展览,着力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重突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辉历史。结合基本陈列讲解工作,在原有讲解词基础上,丰富完善“铸牢”内容,增加各民族支援抗战的故事,讲好邓铁梅、佟麟阁、马本斋等抗战英雄事迹,以及各个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等相关内容。

  突出重点、深挖内涵,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中推进“铸牢”。抗战馆现存文物3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55件(套),抗战馆在做好文物征集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文物蕴含的精神内涵,切实把革命文物展示好、利用好。甄选100件承载各民族共同抗战历史记忆的代表性文物,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汇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陈册》,努力做到以物说史、以物释史、以物证史,为“铸牢”提供丰富的史料支撑。

  需求牵引、夯实根基,在加强学术研究中推进“铸牢”。近年来,抗战馆持续加强对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理论政策的学习,同时结合策划展览、接待服务等,强化对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研究和业务人员培训。在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积极选派业务骨干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展览策展工作,通过策划承办专题展览,系统学习领会中央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会议精神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加强“铸牢”学术研究。近年来,陆续编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研究》等多部书籍。搜集整理32个代表性红色故事,汇编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抗战故事汇》。通过深入挖掘和研究各民族共同抗战的历史故事,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

  统筹谋划、多措并举,在举办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推进“铸牢”。近年来,抗战馆陆续推出“清明节的铭记”“忆抗战、学党史、强党性”等系列教育活动品牌。结合“铸牢”工作,先后接待边疆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等百余批次,持续引导各族群众增进“五个认同”,树牢“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广泛开展“铸牢”宣传教育,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氛围,组建“铸牢”宣讲团,先后走进20余所首都大中小学、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宣讲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式宣讲,不断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深处。

  内外联动、抓长抓常,在强化对外交流传播中推进“铸牢”。抗战馆深入开展赴外办展、学术交流、联合纪念等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努力讲好中国全民族抗战故事,先后举办携手台港澳青年走访北京抗战主题片区活动、《两岸共研抗战史论文集》新书发布会等。同时,注重建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融媒体宣传矩阵,与各级媒体合作,共同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宣传平台,发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活动报道。推动“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展”等原创精品展览进行全国巡展,面向内蒙古扎赉特旗等多所学校师生开设云端思政课。


  立足小文物 讲好大历史

  □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 罗吉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以下简称“铸牢”展)是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探索,自2023年8月1日开展以来,接待国内外4100多个团体参观展览,社会反响热烈。

  有形:物证史鉴,解锁文物古籍中的共同体“密码”。有形体现在文物古籍的“实证”“史证”“物证”等价值要素上。

  以创新叙事落实新史观。“铸牢”展创新采用“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的框架,突破传统断代史、族别史的叙事模式,秉持中华民族整体史观,把“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融入每一件文物古籍、每一位历史人物、每一个历史事件中,构建起贯穿500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新叙事体系。

  以学术研究突出共同性。“铸牢”展从国家民委系统15万件文物、51万册古籍资源中,梳理出体现融合性、共同性的展品。综合考古学、民族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视角,努力将共同性研究融入每一块展板和每一件展品中。

  有感:以文化人,呈现各民族走向一体的共鸣表达。“类同相感、声同则应”,只有同感共鸣,才能以文化人,增进认同。

  有力回应社会关切。针对所谓“新清史”,展示清代汉满蒙三文合璧的《孟子》《易经》等文物古籍,体现各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针对所谓“内亚史”,展出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可汗铜币等文物史料,有力实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针对所谓“征服王朝论”,用现存唯一一部完整的元代地理总志《圣朝混一方舆胜览》,清晰展现元朝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治理。

  科技赋能提升感染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注重空间形式设计,为抽象的思想理念赋予鲜活的表达形式。例如“瓣瓣同心”花瓣古籍墙、“同心共振”装置、“民族走廊”光影等充满科技感与时代感的展示项目,已成为热门打卡点。此外,非遗展演、音乐舞蹈等突出“三交”内涵的驻场演出活动,让展览“动”起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拉近观众与展览的距离。

  有效:推陈出新,持续放大凝聚人心作用。以学术讲政治、以历史释原理,不断在运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理论体系并转化为更有力量的话语体系上下功夫。

  建设常态化宣传教育阵地。在服务党员干部教育方面,与中央党校等单位共建现场教学点,已为2300余个党政机关团组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在对外交流方面,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来访团组,制定多语种宣传方案,培养英文讲解队伍,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中华文化。此外,邀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等专家学者在展厅为大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为边远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直播授课,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等方式,服务青少年教育。目前,民族文化宫已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解团队于2024年9月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5年3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为各地开展“铸牢”宣传教育提供有益借鉴。近年来,民族文化宫接待全国各类调研组数百个,交流“铸牢”展经验和模式。在国家民委指导下,民族文化宫积极参与指导民族地区策划“铸牢”展,为内蒙古、新疆、青海、海南等地策划展览内容。在京成功举办首个全国性“铸牢”展览展示研讨会,并发起“铸牢”宣教展示联盟倡议,开展“‘铸牢’文物古籍图片展”全国巡展等,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发挥博物馆在“铸牢”中的重要价值

  □ 青海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 王进先

  青海省博物馆又名青海民族博物馆,是集中展示青海民族文化的舞台。近年来,青海省博物馆积极推动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引导青海各族群众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综合性博物馆优势,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

  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青海省博物馆充分挖掘地域历史文化,重构展览体系,提升展览面积,最大程度将库房里的文物展示出来。在展览中讲述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创文化、共守家园的历史。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从历史深处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让深刻的历史“动”起来。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将文化展示与5G技术相结合,充分运用新技术将馆藏文物还原至历史场景中,推进文化图像化、声像化,形成网上网下多元互动和交互体验式参观等方式,多渠道多角度展示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让博物馆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生动讲述者。

  让广大的观众“思”起来。博物馆创新社会教育形式,举办非遗演示活动,开展专题展览进学校、进社区等宣传教育活动。与教育部门合作,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让博物馆人讲“大思政课”,送课进校园,通过馆校合作、社会实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学生心中,促进青少年牢固树立“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让博物馆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依托馆内专家开展《青海历史演进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上的青海》等学术讲座,覆盖全年龄段的听众。

  2024年,青海省博物馆线下单日最高接待游客11432人次,接待人数从2023年的48.7万增加到81.4万,同比增长了67%;文创收益270余万元;青海省博物馆相关话题的线上关注度超3亿,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长江水文化展”成为国家文物局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未来,青海省博物馆将以文物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以教育为根基,以传播为桥梁,真正让博物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让每一个走进博物馆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都能为“中华民族一家亲”而自豪。


  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 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 王九位

  河南博物院根植中华文明沃土,是首批央地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也是中原腹地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现有藏品24.9万余件(套)。近年来,河南博物院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推陈出新,通过展览、研学、传播、演艺、文创等一系列“组合拳”,在增强文化认同、培育家国情怀,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让文物说话,绘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画卷。河南博物院拥有中原区域文化和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双重资源,推出“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大型基本陈列,从不同历史时期挖掘和展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刻阐释大一统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围绕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明向心力等内容,策划推出“沿黄九省区金玉特种工艺瑰宝展”“丝路上的中原文物特展”等主题展览,从多个视角解读中华文明的和而不同,将中华文明的内涵特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充分融入宏大的场景空间,展现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中华民族在碰撞中走向融合的历程,彰显中华民族的强大向心力、凝聚力。

  让历史发声,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河南博物院致力于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兼具体验、教学、实践、研学等功能的“铸牢”体验教育基地。以开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博物馆研学、中原国学讲坛等社会公益活动为抓手,推出“一带一路”“黄河文化”等主题研学路线。依托连锁化发展、线下线上互动的“历史教室”博物馆教育体验区,通过课程化、互动化和娱乐化的内容主题设计,把文物、历史、艺术等资源与“铸牢”宣传教育有效衔接,开发“最美声音”“历史的音乐厅”等互动体验课程,年均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800余场次,不断深化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推动“铸牢”深入人心。以博物馆数字化为抓手,打造“铸牢”全媒体传播新平台。拍摄《中原藏珍》系列短视频纪录片,打造全国首档沉浸式文物讲解剧《国宝奇妙游:一段与历史共鸣的跨时空邂逅》。博物院利用三维扫描、4K拍摄等数字化手段展示文物全貌细节,深度呈现文物所蕴含的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和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精神内涵。

  让创意赋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南博物院不断挖掘文物藏品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准与当下生活之间的契合点,开发出“考古盲盒”“虚拟公社”等系列文创产品,通过把文物代表的“传统”与盲盒象征的“新潮”结合起来,在玩的过程中激活年轻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兴奋点,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文物活化利用与时尚相携并进,实施华夏古乐沉浸式演出和数字化传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感、吸引力。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成立20多年来,通过深挖内涵,累计复制复原古乐器30余种1000余件,编译创作古曲近200首,其中不乏失传已久的胡腾舞曲,融入“华夏正声”“丝路传韵”“丝路回响”等主题古乐,呈现出中华古典乐器交相辉映的和谐之声;通过创新表达,将陈列展览延伸到舞台,把沉寂的静态文物转化成立体的舞台展示艺术,呈现出更加鲜活的展示场景,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动态展示;通过科技赋能,运用数字化舞美、全息纱幕影像等手段,打造“铸牢”的活态展示体验空间。


  推动广西民族古籍工作提质升级

  □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韦如柱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是广西唯一的民族古籍工作专门机构。近年来,中心立足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大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工作各环节,推动广西民族古籍工作提质升级。

  实施“铸牢”专项系列重点项目,赋能“铸牢”宣传教育。广西自古以来是我国各民族交融共居之地,民族古籍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心策划实施了《广西古籍文库》编纂出版工程,重点打造“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典文献系列”等70个项目,翻译整理出版了一批反映“五个共同”的古籍精品成果。《瓦氏夫人抗倭故事歌影印译注》《广西高甲壮语瑶歌译注》等,充分展示了祖国南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成为开展“铸牢”宣传教育的鲜活教材。

  加强“五支队伍”建设,凝聚民族古籍工作合力。因广西市县一级无民族古籍专门机构,为协调各方力量广泛参与民族古籍事业,中心建设了管理人员、专家学者、民间文化传承人、基层民族文化工作者、编辑出版数字化团队“五支队伍”,并开发“古壮字古籍整理出版人才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管理。经过组织引领和培训培养,“五支队伍”已发展到230多人,其中40人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成为民族古籍各个工作环节的中坚力量,为广西乃至全国民族古籍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建设“广西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出版平台”,推动古籍资源开放共享。“十四五”期间,中心把古籍数字化列为工作重点,建设“广西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出版平台”并上线运行。平台包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资源库、民族医药资源库、数字图书资源库等14个专库。平台的古籍资源对接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和中宣部古籍办“国家古籍数字化资源总平台”,进一步实现了广西民族古籍资源的开放共享。

  开展“典映中华”展阅品牌建设,推动古籍大众化传播。长期以来,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的成果丰富,中心联合出版社、科研机构在自治区博物馆和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共建“典映中华”展阅区并对外开放。展阅区通过展陈经典古籍,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展览、图书分享、专题讲座等活动,宣传普及古籍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治区博物馆“典映中华”展阅区一年内接待观众、读者达14万人次。今年,广西将继续推动“典映中华”展阅进学校、进文博单位、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宗教活动场所,计划完成13个展阅点建设,逐步构建古籍大众化传播的网络体系。

  即将进入“十五五”时期,就古籍工作如何更好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想提三点建议。

  持续打牢基础。通过古籍普查、抢救、搜集等基础性工作,全面摸清少数民族古籍家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构建夯实根基。

  加强研究阐释。加大对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铸牢”古籍专项的资金支持,增加立项,引导更多专家学者挖掘阐释古籍内涵,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推进资源共享。以数字化为媒,加强与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的跨界合作,实现不同单位间资源的互通,清除古籍存藏和利用的障碍。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千赢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