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
少数民族权益保障进一步完善
水稻喜丰收
从“遗产”到“财产”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8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白皮书指出:
少数民族权益保障进一步完善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日发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白皮书。

  白皮书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全体人民人权保障水平、实现国家现代化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人权基础,丰富了人权内涵,拓宽了人权视野,意味着人权的全面发展和全民共享,谱写了中国人权事业的新篇章,创造了人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奇迹。

  白皮书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辟人权事业新境界,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基本生活水准权,以发展促人权增进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实行良法善治维护公民权利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保障特定群体权益。

  白皮书说,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世界人权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所创造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为增进人类福祉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白皮书指出,人权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中国人权发展进步的新起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带领全体人民为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和更高水平的人权而奋斗。中国必将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白皮书第五章指出:

  少数民族权益保障进一步完善

  少数民族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严格落实宪法法律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领导人员中配备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的规定,以及关于少数民族人大代表选举的规定。选举法明确规定,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全国人大代表一人。55个少数民族均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38名,占14.7%。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国家制定专项规划,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对口支援以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多民族省份2018年至2020年的总体经济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50多元增长到2020年的24534元。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中国通过发展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举办预科班、民族班,在广大农牧区推行寄宿制教育,着力办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等举措,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民族地区已全面普及从小学到初中9年义务教育,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疆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四地州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法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截至2020年,民族自治地方共设置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等播出机构729个。全国各级播出机构共开办民族语电视频道279套,民族语广播188套。元上都遗址、土司遗址、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含罗布林卡和大昭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5项,占37.5%。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1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国25个省(区、市)已建立民族古籍整理与研究机构,截至2020年,抢救、整理散藏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约百万种(不含馆藏及寺院藏书),包括很多珍贵的孤本和善本。组织实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纂工程,全部完成后将收录书目约30万种。

  民族地区人民生活安宁祥和。在统一多民族的中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在各族人民群众共同支持下,国家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安宁权、生命健康权、财产权等得到有效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3上一篇  下一篇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