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价值、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一致、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强大动力
近代以来,在科技进步和经济交往基础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沟通联系不断加强,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局面。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是现代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现代社会,各民族要实现自身发展和现代化,就必须掌握现代技术和治理工具。拒绝利用现代技术,拒绝融入现代经济共同体,就难以与其他民族交流、交换和合作,也难以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交融的过程。比如,历史上的茶马互市既是商品交换,也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
现代化是建立在各个共同体的经济互补和交换基础上的。在这里,我们把“共同体”视为在市场交换基础上形成的区域性或全球性经济社会网络;我们把“交换”理解为信息、物品交换等,以及发生在其中的人口流动。伴随着共同体经济的互补和交换,相应的制度安排也提上议程,并随之不断发展。一般说来,政治意义上的共同体不能独立运作,它必须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结合,各个方面相互维系,才能生存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维度去建设,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一道奋斗。
共同体意识作为共同体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在与各个文明不断交流和接触中发展演变的,这个过程发生在各个文明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通过现代化不断加深交流与接触得到逐步培育。各民族尽管发端于特定区域,并在特定人文生态和人口结构中形成自己的特征,但在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意识进行接触交流,在学习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中生存和发展。
共同体的维持实际上是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复合体,它的存在离不开经济体系、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在接受和采用现代经济技术基础上,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了,各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必然会发生变化。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一方面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接纳、学习和融合其他文化,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过程。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有这样的一种内在力量,强调自己在面对其他文化、制度、思想等过程中既保持主体性,同时又能吸纳新的东西、新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各民族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共同追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条件使各民族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提升生活水平,走向共同富裕,这既是各民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相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推动形成更多的社会认同。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承历史传统、学习国际经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如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人绕不开的课题。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民族还处在前工业化的小农场耕种、草场放牧的经济状态,有的民族甚至处在原始社会,各民族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当前,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要处理好现代化与各民族社会特点的关系,鼓励和支持各民族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发展和整个国家现代化中贡献应有力量,逐步与全国经济融合,与世界经济融合,形成一个相互交流、不断一体化的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人口流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不失时机地发展经济,对其他地区产生积极影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考虑自己的定位,这个过程既是全国一盘棋的过程,也是发挥各民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
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发展教育和引进最新的技术知识,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要让各民族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实现各民族的经济共同发展、社会共同进步、文化共同繁荣,这些离不开教育和科技发展,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努力。只有各民族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不能仅依靠外来力量、外来资源,必须动员和依靠当地各民族,将各族群众纳入现代化进程,通过教育发展和科技应用,把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带动起来。这既是经济发展过程,也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认同的过程。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国家创造条件,让每个民族都有机会发展,发展得更好。各民族要抓住国家创造的机会,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加强与其他民族交流合作,把本民族命运与中华民族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在各民族共同努力下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增强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凝聚力是把国家和民族建设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心理基础。夯实这一心理基础,就要重视文化作为最深层次认同的重要作用。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增强文化认同,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除了文化认同,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面。认同感需要交流、沟通、合作和交融,需要认识、认知和理解。要在共同生产和生活中进行交往交流,在交往交流中实现交融。不同群体在共同生产和生活中依然会有自己的不同文化选择和行为,甚至出现分歧,这就需要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共同的责任、机会和共同的公共生活,形成共享的公共利益。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准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共同奋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教授。本文选自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