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施金通:书写十八洞村的“山乡巨变”
中央访问团:像和煦的春风消融了积雪
走向富裕的领头雁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8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向富裕的领头雁
——记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镇边墙村党支部
□ 见习记者 高新渝 实习生 田佩薇 综合报道

  盛夏时节,走进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宝昌镇边墙村,几千亩向日葵长势正旺,不久后将迎来丰收。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村民住宅、粉刷一新的院墙……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呈现在眼前。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锡林郭勒盟脱贫攻坚战的主阵地,贫困发生率高达58.84%。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班子软弱涣散,群众致富无门,这是当时边墙村的真实写照。

  变化始于2012年。当年,边墙村党支部以“两委”换届为契机,大胆推选经商返乡人员、回村创业大学生等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在党支部引领下,边墙村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民们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边墙村党支部新班子组建后,分组入户走访搞调研,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建立“党员群众提事,干部班子理事,村民会议议事,帮扶单位及责任人办事,广大群众评事”的工作方法。在此基础上,边墙村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开展“我承诺、我带头、我奉献”活动,党支部书记领头创办合作社,党员当先锋、作表率,主动带头领办项目、参与村务,赢得了村民信赖。

  土地是农民的饭碗。多年来,由于升学、婚迁、新生、去世等原因,边墙村的土地分配所有权矛盾突出。村党支部决定调整土地所有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文成在村民大会上率先表态:“老父亲去世了,两个孩子考上了公务员,我家这三份地都拿出来。”“按公平公正原则,土地该得必须得、该让务必让。”不久后,边墙村完成了土地的重新分配,村民们心服口服。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为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在村党支部提议下,经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研究,为边墙村制定了“坐地生财,让雪球滚大”的发展思路,租赁闲置石头山、建立栽培大棚、建成环保砖厂、组建农机服务队,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自2015年以来,边墙村引进企业开办石料厂,使村集体每年有了30万元的收入。过去的废弃大坑填平后,建起80座塑料大棚用于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6万元的收入。再加上光伏扶贫村级电站收益、农业机械租赁等,2019年底边墙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为拓宽发展路径、增强发展后劲,边墙村党支部提出“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服务、党员示范带动,吸纳贫困户入社务工、入股分红、承包经营。

  2012年,王文成牵头创办了全旗首家集肉牛育肥、养殖、生产、加工于一体的合作社——昌祺红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年养殖育肥牛600头,建成了加工屠宰10万头、生产风干牛肉15吨的生产线。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边墙村涌现出一批养殖大户,同时吸纳入社村民114户340人,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

  集体经济收入提高了,首先用于改善民生。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如今的边墙村,环境宜居、产业兴旺,出去打工的人陆续回来了。“只要肯出力气,收入都不差,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村民们说。

  “村民脱贫致富后,边墙村将朝着旅游大村的方向发展。”这是边墙村党支部绘制的蓝图。王文成介绍,近年来边墙村积极争取资金,通过与企业合作、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等形式,正在着力打造集生态观光、农俗体验、特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俗游示范村。

  经过几年努力,湿地公园、西山公园、芍药沟、滑雪场、滑冰场、民俗院落均已建成。目前,边墙村已初步形成以种植业、养殖业、林业育种育苗为主导,以旅游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幅富裕文明、宜居美丽、生机勃勃的现代化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6月28日,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太仆寺旗宝昌镇边墙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3上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