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青海同德: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发展全局
“文体旅游活县”的同德探索
同德有条团结渠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1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德有条团结渠

  一条32公里长的主渠,在45年的岁月中,延伸出208条支渠,滋润着同德县巴沟乡14个行政村的田野。上世纪70年代,各村村民们合力修建了这条水渠,并给它取名叫“团结渠”。随着同德经济社会发展,团结渠被赋予了精神渠、致富渠、幸福渠的新内涵。

  她是一条团结渠。同德县处于青藏高原腹地,黄河上游一级支流巴曲河流经境内,贯穿巴沟乡14个村。巴沟乡地势东高西低、垂直落差大,尽管山谷中是奔腾不息的巴曲河,山上的村庄却难以取水,只能靠人背牛驮或设栅挡水,村民们祖祖辈辈“守着河水没水吃”。

  今年52岁的切太加,是同德县水管所农牧和水利综合服务中心职工。在他的记忆里,巴沟乡过去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由于缺水、干旱,粮食产量总是提不上去。1973年,巴沟乡6000余名村民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经过实地考察和科学论证,决定引水入村。修渠时,大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情,缺少人力,妇女、老人接上去;运力不足,村民排成长龙接力传递。3年风雨兼程,干渠终于通水。

  她是一条精神渠。上世纪70年代初,同德县人力、物力、财力都十分匮乏。除木材、钢材、水泥等费用由国家投资,团结渠建设绝大部分工程由当地群众筹资筹劳完成。在党员干部带领下,各族群众卷起铺盖、背起锅碗、扛着铁锹,自发搬到巴曲河畔施工。渠道施工沿线插满了鲜艳的红旗,激励着大家勇往直前。大伙儿手上的水泡起了又破,破了又起,却没有一个人喊苦。黄河水无言,团结渠有声,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里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德人把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创造了青海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同德模式”,实现了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奔小康的跨越式发展。

  她是一条致富渠。1976年,团结渠通水;1991年,总长32.31公里的37条支渠陆续竣工;2001年,渠道开始大规模维护;2010年至2012年,渠道加宽;2015年,干、支、斗渠配套工程建设全面竣工。至此,巴沟乡以团结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2018年,团结渠延伸到了巴沟乡偏远的加日亥村,全乡全部实现稳定灌溉,群众依靠肩扛牛驮运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45年来,团结渠共引水约10亿立方米,当地实现粮食增产2.1亿公斤,种植结构从小麦、马铃薯向多元化的蔬菜栽培及植树造林转变。团结渠的修建使巴沟乡得到更好的发展,村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依靠团结渠,村民们有种植青贮玉米的,有发展乡村旅游开民宿的,有学习科学技术发展养殖业的。现在的团结渠,不仅代表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更是各族群众过上小康生活的象征。

  她更是一条幸福渠。在巴沟乡,很多人都说团结渠是一个铭刻初心的地方。时光荏苒,当年的凿渠队员们大多已是耄耋老人,可是每每提到这份初心,他们的眼睛里依旧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山水依旧,巴沟乡各族群众的生活却大不一样了,走进厨房打开水龙头,随时流出清澈的自来水,村里随处都能看到平坦的水泥路、来往的小轿车。团结渠边,更加幸福的生活画卷正在铺展。

  (本版文字、图片均由同德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3上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