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近日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开展。展览由上海大学和河南省文物局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和龙门石窟研究院承办。这是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国宝级文物首次在上海集中亮相,同时也是双方在文博领域战略合作框架下的首个工作成果。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月8日。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现存窟龛2300余座、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多品、佛塔70余座,是佛教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北魏皇室贵族开凿的古阳洞、宾阳洞彰显了北魏晚期中西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的成果,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是中华书法之瑰宝。唐高宗与武则天营造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则代表了唐代石窟造像的最高艺术水平。龙门石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佛教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此次特展,共汇集27件龙门石窟研究院特藏和何成瑶、黄渊青、韩子健、罗小戍等9位艺术家的16件当代艺术作品。其中,龙门特藏包含清秀奇逸的北魏造像与书法,宝相庄严的唐代造像,以及从海外回归的龙门流失文物。9位艺术家带来的现代书法、绘画、雕塑、漆艺和玻璃艺术等当代艺术作品,通过对话的方式架起了传统与当代的桥梁,传统艺术被充满创意的策展理念重新诠释。
展览分3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清秀奇逸”——北魏造像与书法,重点呈现“秀骨清像”的北魏佛教造像艺术和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碑刻艺术,与此相对应的是艺术家尹朝阳、黄渊青、任天进和罗小戍的作品。第二个板块是“大唐风范”——唐代龙门造像与佛教,集中展示唐代的佛教造像艺术和艺术家张健君、翁纪军的作品。第三个板块是“盛世重归”——龙门流失文物的追索与保护,呈现3件流失海外回归的文物、龙门石窟的数字化研究成果和艺术家何成瑶、宋钢和韩子健的作品。
第一个板块展出北魏晚期的菩萨头像和3D打印的杨大眼造像龛、魏灵藏造像龛和始平公造像龛,在菩萨头像对面则是艺术家尹朝阳的2件油画作品。这3件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北壁5米以上的崖壁,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雕刻最丰富的洞窟,体现了北魏时期“秀骨清像”的造像特征。尹朝阳是中国“新绘画”的重要代表艺术家,展览中的“龙门气象”和“伊阙”,是尹朝阳于2020年最新创作的作品。作者采用全景式的构图,表现了龙门石窟标志性的卢舍那大佛和天王,以及龙门东山和西山之间的伊河。观众透过放置菩萨头像的玻璃柜可以看到对面尹朝阳的这两件作品,从而加深对展览叙事模式的理解。
在展览的第二板块,策展团队直接把张健君的两件绘画作品龙门罗汉一左一右地与菩萨舒相坐像和金刚力士像并置在一面展墙上,构成了一种直接的对话关系。菩萨舒相坐像呈现了盛唐雍容华贵的菩萨姿态,金刚力士像非常有气势,为典型的盛唐时期的造像。龙门罗汉这两件作品是张健君于1979年在龙门石窟现场写生创作而成。这两件作品不是简单地临摹佛像,而是把形而上的抽象笔触引入画面,开启了早期艺术家有关龙门抽象作品的创作。
在展览的第三板块有一件从海外回归的文物观音菩萨头像,这件文物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后被美籍华人陈哲敬收藏,并于2005年10月回归龙门石窟。这尊观音菩萨是唐代佛教造像的杰作之一,其发饰雕刻非常有特点,发髻呈圆形,纹路犹如放大的指纹。观音像的正对面是何成瑶以“时间”为主题创作的两件作品。受佛教禅修的影响,何成瑶从2014年到2015年间,用一秒在宣纸上扎一针的方法进行创作,将禅修中的体悟形成于圆形的画面中,作品上还有作者的指纹。这两件作品和对面菩萨头像上的头发纹饰巧妙呼应。
展览以一件8世纪前期盛唐的佛立像结尾。佛立像是龙门石窟最完美的一件唐代圆雕立像,这件作品与艺术家韩子健的装置作品“指月”进行互动和延伸。通过装置中镜面的反射,观众可以在不同的视角通过镜面同时观看这两件作品,进行沉浸式的体验。这些饱经沧桑的经典造像与形式多样的当代艺术作品,跨越时空的阻隔,在历史与当代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龙门石窟造像艺术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