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见习记者周宛霖) 教育部日前印发教育系统“八五”普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规划”提出,要加强民族地区普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规划”明确提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纳入法学专业核心必修课,组织修订法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公共选修课。
“规划”强调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法治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守法习惯。结合安全、禁毒、国防、防灾减灾救灾以及防范学生欺凌、网络诈骗、人身侵害和人口拐卖等内容开展日常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范围。推进特殊地区和特殊群体普法,关注留守儿童、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少年等学生的法治需求,提供相关法治服务支持。加大对农村、边远等地区学校的普法支持力度,推动提升教育系统干部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规划”要求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要环节,鼓励支持师范院校法学院(系)培养更多更专业的法治教育师资后备力量,推动高等院校在师范、法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法学、教育学原理等相关内容。推动地方开展教师全员法治培训,努力让每位中小学教师每年接受不少于5课时的法治教育培训。推广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加大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方法应用,加强教学行为指导和规范。加大学科融入法治教育力度,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法治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