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办公楼,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6月来社区考察时和干部群众的合影醒目可见。“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总书记的话振奋人心,大家一直铭记在心。
走在吴忠市的大街小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标语随处可见。团结向上的昂扬之气,充溢着这座城市。
吴忠,因红军长征期间在同心县建立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为我们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初实践地之一,民族团结的“金种子”就此埋下,生根发芽。2016年,吴忠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5年多来,吴忠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团结的吴忠故事越来越精彩。
凝心铸魂,谱写共建共有精神家园的“奋进曲”
“志愿军战士们真了不起!”“今天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今年国庆期间,吴忠市利通区第三小学发动学生们利用假期观看电影《长津湖》,在节后的主题班会上,孩子们争先恐后畅谈观后感,童言童语中流露出质朴的爱国情感。
“这些年通过持续开展‘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等思想政治教育,孩子们对我们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了。”校长马力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为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
走进利通区第七小学,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开放式立德长廊。岳飞精忠报国、祖逖闻鸡起舞等历史故事,《礼记》《论语》等经典中的名句,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等,都镌刻在廊柱、墙壁上。孩子们每天穿梭其间,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熏陶。
以文化人、以美立德。利通区第七小学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开发了版画制作、缠花工艺等非遗课程,孩子们用稚拙的手法一笔一笔地刻画出“民族的脊梁”鲁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等人物形象,在益智健体的美育中传承着优秀文化,培育着家国情怀。
“育苗工程”精心灌溉,群众文化活动同样春风化雨。走进吴忠市文化馆,扑面而来的是欢乐祥和的气息。西北花儿、刺绣、武术、书法等十多种艺术门类,都开设了面向大众的免费培训班。残疾人在这里学刺绣掌握一技之长,退休职工在这里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日益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搭建了平台,促进了交流。
吴忠是我们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初实践地之一,红色文化在这里代代传承。吴忠市利通区初心馆,就是一个闪耀着“初心”的地方。从马克思、毛泽东的雕像,到红色革命在吴忠的点点足迹,提醒着参观者赓续党的光荣传统和伟大精神,接续奋斗。
“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王兰花,就是这片红色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时代楷模。年逾七旬的回族大妈王兰花,从社区居委会主任的岗位退休后,仍然将老百姓的大事小情挂在心间,成立了王兰花热心小组志愿服务队。如今,志愿服务队已由最初的7人扩大到全市2万人,十多年来累计为居民解决各类困难7000多件、调解各类民事纠纷600多起、开展公益活动7000多场次。
兰花芬芳香满城。为了将王兰花“靠近我、温暖你”的志愿服务精神发扬光大,吴忠市精心打造了集展示与服务于一体的“兰花芬芳志愿中心”。一批批参观者来到这里,学习王兰花和优秀志愿者们的先进事迹,也在心间播下“行胜于言、服务社会”的志愿种子。兰花志愿精神,不仅成为吴忠人共有共享的精神财富,也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名片,推动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创新发展,奏响共同富裕的“和谐曲”
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之畔的吴忠,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凭山河之利,创新发展,吴忠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
说起宁夏大名鼎鼎的大青葡萄,就不得不提“塞上葡萄第一村”——利通区东塔寺乡白寺滩村。每到大青葡萄成熟的季节,各地前往白寺滩的人络绎不绝。碧绿剔透的葡萄,朴素温馨的乡土小院,优美恬静的农家风光,让来客流连忘返。
白寺滩有种植葡萄的传统。近年来,村里聘请农技专家改良品种,将大青葡萄的采摘季从一个多月延长到四五个月,扩大种植面积,效益明显。“早熟葡萄刚上市时,一斤能卖到50多元呢。”村民说。
产业兴,百业兴。以葡萄种植为核心,白寺滩发展了农业采摘、观光、民宿等产业,农民的幸福指数逐日提升。在碧玉广场上,有一面独特的百姓墙,上面镌刻着全村88个姓氏。“我们村是个移民村,全村有88个姓氏,不管从哪里来,不管是哪个民族,我们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东塔寺乡副乡长、白寺滩村原第一书记魏娜娜说。
被称为“秦渠第一村”的青铜峡市青铜峡镇余桥村,是一个靠发展文创产业奔跑在乡村振兴路上的村子。这里有收藏着几万册不同年代小人书的收藏展示馆,有现场展示钩针编织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馆,还有别有趣味的乡村文化书院……
“渠之首”“黄河边”“地锦里”,这一间间富有诗意的客栈,它们的主人,就是余桥村村民。通过文旅融合,整体包装、统一经营的市场化运作,各族村民成为乡村文创产业的受益者。
沿着宽敞的水泥路进入青铜峡市邵岗镇同乐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庭院,家禽成群,瓜菜成畦。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拉家常,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做梦都想不到,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好。”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赵元娟说。6年前,她从海原县搬到同乐村,每年3月到11月在家附近的葡萄酒庄干活,从葡萄出土、抹芽、铲草,直到采摘,每月收入近3000元,日子过得越来越殷实。
依托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主产区以及传统养殖业优势,吴忠市大力推动葡萄酒、乳制品、滩羊、黄花菜等特色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2020年,吴忠经济总量位居宁夏第二,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蛋糕”越做越大。
交融互鉴,唱响团结互助的“同心曲”
吴忠是多民族聚居之地,生活着汉、回、满、蒙古等36个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是吴忠的历史,也是吴忠的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金花园社区,就是一个居民来自五湖四海的多民族社区。
金秋时节,阳光洒满社区的院子,活动室里热闹非凡,20多位精神抖擞的阿姨,正在为参加“社区邻居节”活动精心排练节目。
“我们通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开展。”金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张丽萍说,社区连续举办了17届“社区邻居节”,发动各族居民走出自己的小家,融入社区大家,参加饺子宴、茶话会、厨艺大比拼、才艺展示等活动,共叙邻里情;组建“老娘舅”等5支志愿服务队,圆梦“微心愿”,以情暖人心;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模范楼栋”“最美家庭”评选,发现和宣传身边的典型。在一次次活动中,各族居民越走越近、越处越亲。
唱响民族团结“四部曲”,即宣传教育“前奏曲”、为民服务“和谐曲”、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欢乐曲”和典型引领“激励曲”,可谓金花园社区民族团结的“密码”。
“总书记肯定了我们社区的工作,勉励我们继续用心用情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张丽萍说。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在吴忠,每天都发生着与邻为善、与邻为乐的故事。
富荣社区居民王桂兰退休后,自筹资金购买音响设备,组建秧歌队、腰鼓队等。在她的带领下,充满活力的文体队伍多次深入军营、敬老院演出节目。
在胜利镇永昌社区,党员金红英将独居老人潘正德邀请到自己家,为老人庆生;退休老人尤淑花发起成立红袖章义务巡逻队,5年来坚持维护社区的安全与文明。
在胜利镇新华社区,“583挎包敲门服务”为居民送去剪发等便民服务,“四点半”课业辅导为家长孩子解难题,“情”在社区、“美”在社区、“乐”在社区、“颂”在社区已成风尚。
在学校,利通区第一小学将班级命名为“北京班”“河北班”“上海班”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各族学生了解祖国。
在企业,宁夏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开展民族团结示范班组等评选,组织职工技能比武,促进各族员工业务交流,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增强团结协作能力。
黄河从吴忠穿过,滋润着这片美丽的土地,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安居乐业。民族团结的力量犹如甘甜的黄河水,始终滋养着这方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已经深深融入各族群众的灵魂和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