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戏曲进校园 传承在身边
在沈务工经商新疆同胞向环卫工人献爱心
医疗器械生产入乡 村民增收致富有道
“十四五”期间贵州将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疗器械生产入乡 村民增收致富有道
——来自广西忻城县遂意村的探索
□ 王晓冬
忻城县遂意乡遂意村的家庭妇女经过专门培训,成为医疗器械生产链条上的产业工人。王晓冬摄

  傍晚时分,广西忻城县遂意乡遂意村。

  放下手里的焊接枪,妇女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孩子放学回家的嬉闹声,逐渐取代了车间机器的轰鸣,饭菜的香气从乡亲们的屋里飘了出来……此时,黄汉仁还在工厂忙着汇总相关信息。

  自5年前在老家创办工厂以来,黄汉仁比之前更忙碌了。在这家以加工医疗器械电子零部件为主的工厂,人数从最初20多人发展到如今200多人。

  “留守妇女们不离村就能赚钱,老人孩子不再是孤独的留守者,乡亲们收获越来越多的幸福感。”黄汉仁说,企业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广西药监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深圳开蒙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蒙医疗”)的帮助。他们将医疗器械生产转移到乡村,让返乡创业的“乡村小曲”汇入乡村振兴的国家主旋律,在忻城县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谱写出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返乡创业:助力乡亲脱贫致富

  “放心,明天上午10点前,我保证将产品按时送达。”这天,黄汉仁一边指挥工人装车,一边在电话里和客户对接说,“这批产品有人体健康秤和额温枪,运送到广东总公司检验合格后,全部销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壮族汉子黄汉仁,自小在忻城县长大。这里生活着壮、瑶、汉等10多个民族。受多种因素影响,忻城曾是国家扶持开发工作重点县。

  10多年前,黄汉仁把两个年幼的孩子留给父母照看,和妻子一起到深圳市“开蒙医疗”打工。

  2016年,因父亲身患重病、无法行走,黄汉仁夫妻二人不得不回村照顾父亲和孩子。

  回乡务农,显然不够维持生计。黄汉仁夫妇利用在“开蒙医疗”学到的技术,于2017年成立了仁坛电子有限公司,雇用村里留守的家庭妇女当工人。经过培训的妇女,将零部件上锡、焊接、打螺丝等,组装成电子秤半成品或成品。东西运回“开蒙医疗”广东总部,检验合格后出口国外。

  小乡村生产出了出口产品,家庭妇女当起车间工人。这让黄汉仁成为当地的新闻人物。

  2018年,在遂意乡党委的引导下,黄汉仁在乡里废弃的旧粮站旁,投资建成占地800平方米的就业扶贫车间。

  恰逢机遇:企业应急生产额温计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当时,抗疫应急医疗物资十分紧缺。

  黄汉仁的就业扶贫车间,因为产品质量良好且稳定,吸引了“开蒙医疗”董事长齐瑛的目光。

  当年2月,齐瑛决定以遂意乡旧粮站为基地,成立广西开蒙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力争一个月之内完成红外额温计注册上市。

  医疗器械生产要求极其严格,在正常情况下需要至少6个月才能实现,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实现生产,更是难上加难。

  齐瑛在医疗器械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但很少涉足国内市场。黄汉仁也未与当地药监部门打过交道。药监部门是否愿意指导、帮助医疗物资生产,大家心里都没有底。

  眼前困难重重。然而,让齐瑛没有想到的是,小小乡镇一旦“举全乡之力”,爆发的战斗力也不容小觑。

  遂意乡党委书记蒋艳林得知此事后,马上向忻城县委领导汇报。县委领导第一时间赶赴遂意乡现场办公。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监局来宾检查分局领导也赶到遂意乡,共同讨论项目可行性,并协调自治区药监局相关处室为企业开通审批检验绿色通道。

  28天!从样品试制、产品注册检验、体系核查、技术评审到医疗器械注册证核发,从小批量生产到生产许可证核发全部完成。昔日的旧粮站经过改造,生产出符合医疗器械生产管理规范的产品。

  产业落地:提升乡村造血功能

  在生产红外额温计过程中,车间既有“开蒙医疗”广东公司的老员工,也有遂意乡的群众。

  齐瑛发现,乡亲们既能吃苦耐劳,又心灵手巧。这几年,经过严格培训,他们已经具备熟练的焊接、组装等技术,进一步培训后,在乡村也能生产出符合医疗器械生产管理规范的产品。她琢磨着,将公司医疗器械生产基地转移到这里。

  忻城县政府非常支持齐瑛的想法,建设了医疗器械产业园,以及一座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呼吸机生产大楼。

  为什么要把医疗器械生产放到忻城县乃至乡村呢?“通过注册生产红外额温计,我感受到广西地方政府及药监部门为企业服务的真心。解决基层就业问题,推动乡村提升造血功能,促进共同富裕,是企业的责任和担当。”齐瑛说。

  齐瑛说,下一步,“开蒙医疗”准备与当地职业学校合作,联合培养技术储备人才,使更多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3上一篇  下一篇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