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化人文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中国与孟加拉国佛教界围绕阿底峡尊者的文化影响而展开的友好交往历程,堪称以共同文化先贤为纽带沟通民心、助力构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典范。
阿底峡尊者与中孟友谊
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对孟加拉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发表的署名文章《让中孟合作收获金色果实》特别提到:“中孟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好邻居、好朋友,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双方相知相交的纽带,留下不少千年传诵的佳话。中国高僧法显、玄奘西行取经,孟加拉高僧阿底峡尊者赴华传教,为双方文化交流开启了先河。”习近平主席说:“近代以来,中孟两国人民饱受战争和国家贫弱之苦,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促进国家发展和进步而不懈努力,铸就了牢固的友谊和信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两次到访达卡,孟加拉国国父穆吉布·拉赫曼两次访华。早在建交之前,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就为中孟两国人民种下了友谊之树。如今这棵大树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阿底峡尊者(982年-1054年),俗名月藏,法名“吉祥燃灯智”,“阿底峡”为尊称,为大瑜伽行者、大比丘之意。据考证,阿底峡尊者出生于古印度伽罗国(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的萨诃罗王室。阿底峡尊者少年时代就广学多闻,游历参访了古印度众多道场,向大德名师学习婆罗门教和佛教的经典,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和雄辩的才情,通晓佛教五明,在高规格的公开辩论中少年成名。阿底峡尊者学成返乡后,以高卓的佛学造诣出任当时古印度佛教最高学府之一的超戒寺首座,身尊道隆。
中国和孟加拉国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两国之间有着亲密友好的交往历史。孟加拉国达卡一带和许多其他地方的名胜古迹也都留下了中国古代高僧们巡礼圣地与寻师访友的足迹。唐朝时期,我国著名高僧玄奘法师(602年-664年)就曾参访达卡地区的三摩呾吒、奔那伐弹那、羯罗奴苏伐刺那等古国,并在他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了当年孟加拉国的佛教盛况和民族风情。
11世纪西藏地区的佛教处于复苏时期。此时,已经誉满天竺的阿底峡尊者面对西藏古格王朝坚毅诚恳的迎请,1042年忘躯历险入藏,十余年讲经说法、严明戒律、祛邪扶正、译论著书、建寺育才、移风易俗,最后圆寂于西藏的聂唐寺,为佛教在西藏的匡正和振兴作出了贡献。阿底峡尊者著名的《菩提道灯论》为噶当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确立了修行次第,深远地影响了包括格鲁派等藏传佛教派别修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他在西藏培养的门下高徒如枯敦、俄·勒贝喜饶、仲敦等,积极有为开宗立派,创建噶当派,建立聂唐寺、热振寺、桑普寺等重要道场。正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对阿底峡尊者功绩的评价:“佛制败坏者,重新建树,略有者培植光大,染有邪说之污者,为之涤净,遂使佛教毫无掺有杂质。”
阿底峡尊者的故乡孟加拉国是一片神奇瑰丽的热土,自然禀赋独特,人民勤劳智慧。新中国与孟加拉国的友好交往历史中,因由阿底峡尊者影响和佛教传统法谊而开展的交流互鉴,促进了两国佛教界和人民群众加深了解互信、结成深厚友谊。
1963年10月20日,周恩来总理会见到北京出席亚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佛教徒会议的代表人士,时任孟加拉国佛教复兴会会长维苏塔难陀大长老、苏塔难陀比丘在代表人士之列。在京期间,维苏塔难陀大长老向周恩来总理及中国佛教界提出迎请阿底峡尊者灵骨舍利归乡并修建纪念堂的请求,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作出应允的庄重承诺,并委托时任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的赵朴初居士落实。
1978年6月,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广济寺举行了隆重的阿底峡尊者灵骨恭送仪式。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率代表团护送阿底峡尊者部分灵骨舍利到孟加拉国达卡安奉,受到孟加拉国人民的热情欢迎。赵朴初高度评价阿底峡尊者对中孟两国佛教文化交流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对后弘期藏传佛教事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历经近一千年后,阿底峡尊者的灵骨终于重归故乡,告慰了这位为法忘躯、来华传教的高僧,实现了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作出的庄重承诺,更开启了中孟佛教文化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中孟佛教文化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之后,孟佛教界请求中国佛教协会再次帮助,在阿底峡尊者的家乡修建阿底峡尊者纪念堂供奉灵骨舍利。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派出以副会长李荣熙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在孟加拉国达卡召开的“纪念阿底峡尊者诞生一千周年国际讨论会”。中国佛教代表团向大会赠送铜佛像一尊,汉、藏、英三种文字合编的《菩提道灯论》400本及其他纪念品,并捐赠2.5万美元资助修建阿底峡尊者纪念堂,受到与会各方高度赞赏和孟方诚挚感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佛教事业蓬勃发展,中国佛教界多年来持续接力对阿底峡尊者灵骨塔暨纪念堂修建进行援助。2017年,承载着两国千年佛教法谊的阿底峡尊者灵骨塔和纪念堂落成,两国佛教界半个多世纪同心同德的夙愿圆满。
新中国和孟加拉国建交40多年来,中国佛教界积极保持与孟加拉国佛教界的友好往来,相互关心彼此国家人民福祉和社会安定,着力拓展两国佛教界在区域和国际平台上的交流协作。近年来,中孟两国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中加深共识、携手共进。
中国佛教界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佛教组织和各国佛教界共同建立交流平台——世界佛教论坛,举办高规格对话活动,孟加拉国佛教界热情参与并支持。中国佛教界的老朋友孟加拉国佛教复兴会会长苏塔难陀长老,带领孟加拉国佛教代表团连续参与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参加2014年陕西宝鸡—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世佛联)大会、第18届世界佛教青年联谊会大会,并高度评价中国佛教在维护和推动当今世界和平中的重要贡献,呼吁以佛陀中道圆融的智慧,增进人类命运与共的福祉。
孟加拉国佛教界也热情参与中国各地佛教界举办的交流活动,参访中国许多城市和佛教寺院,了解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佛教事业的蓬勃发展。通过实地参访交流,孟加拉国佛教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真切观察和感受到中国佛教对文明交流的担当贡献,能够在“世佛联”“亚宗和”“世宗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客观公允地评价中国佛教和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
2016年4月,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
阿底峡尊者是中国和孟加拉国乃至“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人文交流互鉴的和平使者,他留在中国的文化遗产成为促进中孟两国友好交往、密切协作的重要助力。
(作者单位:中国佛教协会。本文为作者在11月19日召开的第四届“一带一路”与亚洲佛教文化国际论坛暨阿底峡大师思想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