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共同体理念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在传承历史文脉、继承优秀文化、总结工作实践基础上提炼出的重要理念。教育引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音乐教育中心创新开展红色经典音乐审美教育,挖掘红色经典音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以主题授课、讲座、体验、互动等形式,加强面向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新路径,取得一定成效。
音乐是民族精神的艺术载体。红色经典音乐融汇了我国各民族的音乐元素,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光辉历史,是各民族优秀文化和思想精神凝聚的艺术结晶。以红色经典音乐美育为途径,传承建党百年来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创新音乐教育的主题模式,不仅有助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也是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种方式。
红色经典音乐中大量采用了民间音乐,这是我国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中既有不同民族的号子、田歌、小调、儿歌、秧歌、牧歌等,又有不同地域的方言、音调等要素,既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又体现了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它通过鲜活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各族群众的思想、情感、文化、历史,是大众的声音、艺术的语言、人心的纽带、集萃的经典,具有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等特点。开展红色经典音乐主题教育,既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也是艺术教育融入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的一种崭新尝试。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音乐教育中心创新音乐通识核心课程内容,深化课程思政,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代大学生可感、可学、可思、可悟的具体实践。
在《交响音乐赏析》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音乐教育中心开设了“中国经典音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一是从思政元素的挖掘入手,紧密联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和课程主题设计。比如,以历史文化发展的视角,介绍史籍中对夏商古乐、丝路音乐等的记载,挖掘其中蕴含的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二是深入分析红色经典音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系,聚焦中国特色交响音乐近百年发展历史,研究民族音乐元素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交流融汇、在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中的主题展现。通过乐器、主题、旋律、音调、色彩等审美要素,具体分析红色经典音乐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改革教学方式,采取“听、说、演、思、悟”相结合的互动、体验式教学方法,实行多样化课堂教学,提升审美教育效果。四是深化文艺理论文献研究,启发思考,带动实践。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仅增强了红色经典音乐美育的教学效果,也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实践证明,课程思政只有紧抓主题、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并且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将教育形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创新,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高校应广泛开设艺术类通识教育鉴赏课,加强红色经典音乐艺术美育。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中小学加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音乐艺术教育,在全社会加强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艺术美育。要鼓励文艺工作者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多教育资源。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音乐教育中心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