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市是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国之重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宜昌市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千赢官网首页登录入口
的重要思想,积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各族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共筑思想根基、共育家国情怀、共建精神家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共筑思想根基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强化示范带动。宜昌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市委中心组和各级党委(党组)、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学习内容,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党政同责工作责任清单。市、县两级党校(行政学校)主体班次和各级党委(党组)开展了多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学习教育。
加强社会教育,夯实群众基础。注重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送到村寨、社区,让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成为各族群众提高认识、促进交流的过程。如,组织开展“听党话、感党恩、永远跟党走”“广场舞动民族情、乐坛唱响团结曲”等主题文化活动,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加强青少年教育,共育家国情怀
讲好“开学第一课”,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宜昌市900多所中小学校在今年9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维护民族团结的好学生”主题活动,各学校开展“童心向党歌飞扬”“党的故事我来讲”等活动,切实办好特色文化体育课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西陵区常刘路小学“跃美”、五峰幸福小学“幸福花开”、兴山县昭君镇初中“和合共进”等校园创建品牌纷纷涌现。
推进青少年学生交流互动,深化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知。通过云课堂、现场互动、书信往来等形式,引导宜昌市广大学生与新疆、西藏、内蒙古、江苏等地学生交流互动。西藏自治区加查县学生在宜昌与当地学生共上一堂民族团结课、共包一桌团圆饺、共办一场民族团结联欢晚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学生与宜昌学生互相通信、互赠礼物,生动展现了各族青少年共同学习进步的美好图景。兴山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组织开展“鸿雁传情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直播”宣讲会,兴山县21所中小学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民族实验小学共1万多名师生在线上共学,聆听民族团结模范事迹。
注重文化体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宜昌市将参观三峡大坝、体验屈原文化和昭君文化作为广大青少年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今年,宜昌市援藏工作队、市教育局与市民宗委组织西藏加查县中学70多名学生分两批赴宜昌开展“宜加一家亲”研学旅行,在三峡大坝感受百万移民为支持三峡工程建设“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家国情怀,在屈原祠、昭君纪念馆了解历史文化,激发爱国之情。
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共建精神家园
推进“诗歌之城”和“阅读之城”建设,厚植文明基因。宜昌市举办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颁奖暨端午诗会、“中华情·致远方”端午诗会、第五届中国诗歌节等文化活动,营造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城”称号。组织开展“云享阅读、书香宜昌”全民读书活动,指导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地打造书香特色品牌。2020年,五峰县被中国图书馆学会命名为“书香城市”。
推进“志愿之城”和“好人之城”建设,传递文明理念。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打造“志愿之城”,全市实名注册志愿服务组织3000余个,志愿者达75.8万人,志愿服务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宜昌市民宗委在伍家岗区建设社区、西陵区石板溪社区等社区探索开展“三峡·红石榴”志愿服务活动,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志愿服务凝聚人心。推进“好人之城”建设,通过开设道德讲堂、组织道德模范基层巡讲等形式,宣讲好人故事、扩大好人影响力、传递好人正能量。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文明素质。以西陵区、伍家岗区、宜都市等地为试点示范,建立以“一支志愿教师队伍、一个微信公众号、一系列微视频和多个教学点”为依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机制,采取辅导老师领学、微信公众号导学、情景剧表演、爱国歌曲大家唱、经典诗文诵读、孩子教家长等多种形式,帮助各族群众提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应用水平。面向各民族务工人员开展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合同与诚信等专题教育,开展送政策上门、送服务进店、送关爱到家“三送”活动,让各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宜昌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宜昌市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