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在临沧引起强烈反响,各族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将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共同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的壮美画卷。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
“以前住的茅草房,房顶多次被吹跑,一遇刮风下雨就提心吊胆;现在咱班老乡家家户户住着砖瓦房,不仅吃穿不愁,而且老人都有了手机,要不是亲眼见证,以前想都不敢想!”班老乡帕浪村老支书三木嘎说。
三木嘎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之一,他们中大部分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有的任职长达30余年。他们见证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阿佤人民从告别原始社会生活,到整族摆脱贫困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沧源仍然处于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状态,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扶持下,沧源各族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团结奋斗的精神,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把昔日的“苦荞寨”建设成“茶米之乡”。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临沧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牢抓实。2020年底,临沧9.4万户36.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51万农户全部住上安居房,5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临沧成为云南省率先实现整市脱贫的州(市)之一。
临沧市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深入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打造了一大批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镇典型,全市有20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启动边境小康村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
“请党中央放心,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一定带领群众把产业搞得更加兴旺,把绿水青山保护好,把边境线守得牢牢实实,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班洪乡班洪村党支部书记杨志良说。
示范引领,凝聚合力
走进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流水潺潺,环境清幽,自然散布的农家小院构成了一幅和谐画卷。
寨子里能有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班洪乡从宣传教育入手,积极创新载体,利用赶集日、传统节日等契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工作,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班洪乡是“班洪抗英”的发生地。1934年,班洪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挫败了英国侵略者妄图侵占我国领土和矿产资源的阴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近年来,班洪乡在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着力,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实施了以“班洪抗英”纪念遗址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建设,班洪乡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喜人局面,这也是临沧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稳步推进、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市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扎实推动创建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街道)、进学校、进医院、进服务窗口、进景区、进军(警)营、进宗教活动场所“十进”活动,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临沧市全面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以自然村(村民小组)党支部为重点,扎实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努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党的光辉照边疆”的桥梁、纽带和阵地,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了边境最前沿、大山最深处,不断提升边疆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进“五个认同”,形成了凝心聚力谋发展、团结一致促跨越的浓厚氛围。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在临沧各地,民族团结进步标语随处可见,这也是临沧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的信念和自觉行动。
临沧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丰富的创建活动。比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和谐之花满双江”为主题、沧源佤族自治县以“不忘初心跟党走,谱写佤山新篇章”为主题、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以“和睦并进,荣融与共”为主题开展活动,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形成了双江、沧源、耿马、镇康沿边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并与临翔、云县、凤庆、永德等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圈”相呼应。双江县、沧源县、耿马县和临沧市民族中学、沧源县勐董镇永和社区先后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