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福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窗口建设
一棵“同心树”,一座“团结院”
广州市海珠区: 将公共艺术与创建巧妙结合
创建动态
 
版面导航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2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棵“同心树”,一座“团结院”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乌化厂小区阿迪·艾沙民族团结大院,有一棵粗壮的沙枣树,树龄近50年。沙枣树从底部分出两根树干,树冠的枝丫交错伸展,大院居民们亲切地唤它“同心树”,寓意同心、同德、同福。

  在“同心树”旁,矗立着阿迪·艾沙的铜像。  

  阿迪·艾沙是新中国第一代维吾尔族技术工人,他团结工友、兢兢业业,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1982年,阿迪·艾沙患病,临终前,他将毕生积蓄全部捐出,希望用于奖励厂里工作积极努力、维护民族团结的年轻人。同年底,工厂根据阿迪·艾沙的遗嘱设立了民族团结奖。1992年,水磨沟区设立民族团结“阿迪·艾沙奖”,用于奖励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这是新疆首个以个人命名的民族团结进步奖。2016年,阿迪·艾沙曾经居住过的乌化厂小区被评为市级民族团结大院,并成为乌鲁木齐市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民族团结大院。  

  大院里,沙枣树下,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多个民族的居民亲如一家,血浓于水的深情代代相传。  

  古稀之年的艾拜·阿西木清晰地记得当年种下“同心树”的情景。1972年春天,艾拜·阿西木在工厂化验室门口看到一株打蔫的小树苗,便将它带回家,让母亲种在自家门前的院子里。四十多年光阴,沙枣树旁的平房变成了楼房,这棵树的树干也挂上了“同心树”的牌子。  

  “这棵树,见证着大院居民的团结。”艾拜·阿西木说。  

  80多岁的黄洪星是阿迪·艾沙的徒弟。他说,当年,师傅家就住在艾拜·阿西木家隔壁,下班后,大家经常在沙枣树下聊天、谈心。小区居民都爱护这棵树,不让孩子攀爬、折枝条,还自发修剪树枝,给树浇水。  

  小区里常年活跃着一支大妈巡逻队,队员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她们在巡逻间隙,也会到“同心树”下休息。  

  队长袁芳说,巡逻队员都是自愿加入的,除了完成日常的小区巡逻外,她们还积极帮助有困难的邻居。  

  前些年,小区居民阿不力克木·牙生病了,原来经济困难的家庭生活更为拮据。大妈巡逻队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筹钱,帮助阿不力克木·牙生治病。等他身体康复后,又帮助他在社区找了份工作。阿不力克木·牙生感动地说:“她们就跟我的妈妈一样。”  

  逢年过节,相互来往是必须的。大院里,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邻居们端去尝尝;谁家出去买菜,也会顺带给邻居们捎一份……  

  寒来暑往,大院送走了许多长大成家的孩子,也迎来了新的居民。几年前,祖丽皮努尔·买买提嫁进了这个大院。如今,她的两个孩子和小朋友们玩在一起、学在一起,“同心树”下,是孩子们的乐园。  

  “每次我在家里忙的时候,孩子就自己出去玩。院子里的邻居们都非常热心,我很放心。”祖丽皮努尔·买买提说。  

  “生活在这个大院里,是我们的福气。我们也要把这份福气,留给后人。”居民米尔古丽·艾尼说。  

  (乌鲁木齐“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供稿)

3上一篇  下一篇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