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白山黑水间,茫茫林海中,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斗争,开辟了全国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2020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深情讲述了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杨靖宇的故事。
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部壮丽史诗中最惨烈、最令人动容的篇章之一,东北抗日联军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熔铸成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白山黑水除敌寇
秋日的阳光洒向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柳林街,北大营旧址陈列馆静默无语,一切还保持着当年的样子。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当国民党政府仍存侥幸心理、严令军队“不抵抗”时,中国共产党已经率先行动。
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已贴满沈阳大街小巷,号召国人奋起抗日。
“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将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这份横眉冷对日寇的檄文,如今读来仿佛一种预告。
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黑暗中便有了灯塔。东北各阶层人民和爱国官兵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等各种形式的抗日队伍。中国共产党在抗日义勇军中积极开展工作,并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
杨靖宇、周保中、冯仲云、魏拯民……共产党人接踵而来。
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武装统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白雪铺满大地,山中雪积及尺……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水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这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日记中的一段文字。
日伪军为消灭东北抗日联军,实施了极其毒辣的“归屯并户”等手段,妄图割断东北抗日联军与广大群众的联系,断绝其衣食等物资来源。在艰苦的岁月里,将士们几日、十几日缺粮断炊是常事,只能靠树皮、草根果腹。尽管如此,东北抗日联军的战斗从未停止。
“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曾发出这样的誓言,“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最后胜利的决心是坚定的。”
有统计显示,从1932年至1940年,包括东北抗日联军、抗日义勇军在内的东北抗日武装共出击154761次,平均每天出击52次。鼎盛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共组建成11个军、3万余人,活动范围遍及70余县的广大地区。从1931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东北抗日联军消灭敌人18万多人。
言行一致是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中国共产党不仅是14年抗战的首倡者,也是抗战的最早实践者。
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回溯抗日战争历史时指出:“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这个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
林海雪原铸英魂
那是英雄遍地的时代,那是牺牲无悔的时代。
东北抗日联军的将士们,14年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东北地区冬季长达半年之久,严寒的日子里气温常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抗联将士只能在深山密林靠篝火取暖。“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就是当年艰苦斗争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无论是总司令、军长还是普通士兵,都面临着饿死、冻死和战死的威胁。在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东北抗日联军有数万名将士血染疆场,百余名师以上干部、30余名军以上干部壮烈牺牲。惨烈的作战,使抗联部队从最多时3万多人锐减到最少时不足2000人。
又是怎样的信念,支撑他们如此坚持14年?
“夺回丢失的我国土,结束牛马亡国奴的生活。”杨靖宇亲自写下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在冰天雪地里唱出豪迈军魂;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赵一曼就义前为幼子写下的家书,舐犊之情与爱国之情交融;
“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面对日伪军逼降,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投江前的话语,书写出“八女投江”的壮烈史诗;
“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原名关有维的山西青年,给自己改名魏拯民,奔赴东北开展革命活动,与杨靖宇并肩战斗,最终以身殉国;
……
为了抗击侵略、救亡图存,东北抗联将士以超越人类极限的忍耐力克服了举世罕见的困难,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在监狱中坚贞不屈,在刑场上大义凛然。
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大量消耗和牵制了敌人,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坚持和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8年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所作《关于前东北地下党组织之党员与抗联干部的决定》指出:“杨靖宇同志等和一切为反对敌伪而英勇牺牲的东北人民无名英雄们是永垂不朽的,应该永远纪念他们。”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东北抗联将士展现出坚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伟大的牺牲精神,在白山黑水之间、林海雪原深处挺立起不屈的民族脊梁。正是凭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东北抗联成为一支打不垮、困不死的钢铁队伍,始终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铸就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创造保家卫国的丰功伟绩。
满腔热血沃中华
靖宇县、尚志市、一曼街……在东北三省,不少地方都以东北抗日联军英烈的名字命名,让今天的人们铭记历史、铭记那些中华民族的忠诚儿女。
抗联战士拼死保卫的土地,如今已是生机盎然;抗联战士誓死保卫的人民,如今生活安乐祥和。
烽烟已远,英魂永萦。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东北抗联精神穿越历史时空。传承抗联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有这样一支流动展览小分队,在全国各地坚持宣讲东北抗联精神40多年。从1977年成立至今,小分队历经四代队员的接力,足迹遍布21个省份,总行程3.7万公里,做巡展、报告5000余场,受众达750万人次。
“东北抗联精神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伟大的牺牲精神,我们要通过一次次宣讲,让东北抗联精神深入人心、发扬光大。”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刘强敏说。
东北抗联英雄誓死守护的,就是中国。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
“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作出的重要讲话。
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