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建于1955年,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多年来,56中面向各民族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纳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领域。
坚守阵地,探索课堂融入。坚守课堂教育主阵地,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在教材编写上,56中完成了《民族知识》《民族体育》《民族音乐》《初中民族团结融入学科教育读本》4本教材的编写。在课程设计上,探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容、涵盖“五育”的多学科校本选修课程。在研究与实践课堂教学上,坚持开展系列教学展示和观摩活动,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讨交流会,举办教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指导学生制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网页或电子小报。在辅助教学上,56中汇集编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篇、弘扬民族精神篇等5个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试题库。
寓教于乐,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学校活动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深切体验以至入脑入心的最好方式。56中自主编排民族韵律舞,全校师生人人参与、周周练习,用优美的民族音乐进行配乐,以各民族的经典舞蹈为基本动作,寓教于乐,让学生尽情体验“民族一家亲”的乐趣。坚持每学年组织学生开展“学唱一首歌曲,学跳一个舞蹈”等活动。连续6年在学校艺术节中开展中华民族服装展示和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连续8年举办全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中华传统节日中,根据不同节日展示其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充分发挥文体活动的育人功能,在不断的参与体验中,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精心设计,营造教育氛围。56中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研组,统筹规划、精心设计,研究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实施方案》,推进具体实施。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将中华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互通共享,推进文化交流。近年来,56中加强校外调研和交流活动。承办了北京市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交流观摩现场会”,承接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题研讨班”、新疆和田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国培计划”内蒙古自治区乡村小学校长培训班、中央民族干部学院骨干校长培训班等班次的文化交流活动,参加了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首届京津冀协同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在交流活动中,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强调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新时期“双新”“双减”工作的基础上,56中将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版文图由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