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北京冬奥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民族团结一心
 
版面导航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3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 本报见习记者 高新渝 本报记者 吴艳
陈良
马慧娟
董彩云
夏吾卓玛
西西玛

  今年两会“代表通道”“委员通道”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一些来自民族地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接受采访时真切地分享了自身的工作、生活经历,他们的故事犹如涓涓细流,融入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时代洪流,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陈良代表:努力将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筑得更加牢固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森林草原防火站站长陈良讲述了自己和同事保护森林的经历。30年来,保护森林草原工作早已成为“林草人”陈良生命中的一部分。

  内蒙古是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内蒙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草原覆盖率越来越高,多年不见的野生动植物也出现了!”在代表通道上,陈良自豪地说,“别说狍子、野鹿、杜鹃,有时还能碰见黑熊。生态环境好了,老百姓搞起了生态旅游,发展有机、绿色农畜产品。产品好了,价格也高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陈良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递交了《关于修改〈草原法〉的建议》,通过切身工作经验,针对《草原法》在保护草原、惩治违法犯罪行为等方面存在的法律盲点和不足,提出了修改建议。

  陈良说:“总书记每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都十分关心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强调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这既是对内蒙古提出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对2400多万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更是我们‘林草人’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不遗余力尽责担当,为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筑得更加牢固而继续奋斗!”

  

  马慧娟代表:我的故事,是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马慧娟讲述了自己得益于移民搬迁政策进而改变人生的“传奇故事”。她说:“有人说我的故事是个传奇,但我自己知道,哪有什么传奇。我的故事,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这样的故事,在许许多多平凡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

  马慧娟出生于宁夏西海固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那里四面环山,交通工具是一头头毛驴。她从小就喜欢读书,16岁初中毕业后因贫辍学。20岁那年,黑眼湾迎来了移民搬迁政策,依靠这个契机,马慧娟和乡亲们走出了大山,来到了红寺堡。

  红寺堡过去是一片亘古荒原,因为靠近黄河,党中央在这里兴建了扬黄灌溉水利枢纽工程,开发出更多土地,集中安置了23万移民,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也是电视剧《山海情》里闽宁协作模式的扩大版。

  红寺堡的发展证明了闽宁协作模式的科学性。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宁夏不再是原来那个宁夏,西海固也已经不是原来那个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了。在党中央的带领下,脱贫的乡亲们用自己的双手展现着新的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力量。

  “就拿我个人来说,初中毕业的农村妇女,就是移民搬迁政策让我能够重新阅读、写作,上过电视节目,出了5本书,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从黄土地走到了人民大会堂。”马慧娟说,“我的故事,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董彩云代表:以爱育爱,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董彩云,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吹麻滩小学校长。作为一名从教30多年的基层教师,她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故事。她说,教育的意义在于点燃爱、守护爱、播撒爱,以爱育爱,让世界充满爱,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2001年8月的一天,董彩云正在备课,一位衣着朴素的母亲敲开门,“我的儿子可以在您的学校上学吗?”这位母亲的孩子已经十几岁,被当地卫生部门鉴定为一级听力残疾,错过了最佳的入学年龄。

  “接纳孩子是我的义务,只要他能来到学校,哪怕只认识一个字,都比待在家里强。”董彩云回忆说。

  男孩进入一年级随班就读后,老师们尝试着用手势、口型、表情主动与他接触,也让学习好的同学帮助他,并为他量身定制了“不求成功、只求成人”的特殊教学目标。渐渐地,曾经有些自卑孤僻的孩子开始和大家交往,并逐渐展现出打篮球和画画的天赋。一身朝气、一脸阳光的他还会用不太标准的发音努力叫董彩云一声“妈妈”。

  2018年,男孩来看望他的“校长妈妈”董彩云。昔日的男孩已经成长为一名高大帅气的青年,在一家茶餐厅做配菜师,月工资5000元。他拍摄的配菜短视频有上万次的播放量,还有了心爱的女朋友,不仅可以自食其力,还能服务于社会。讲起这些,动情的董彩云一度哽咽。

  董彩云说,她的家乡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设施齐全的特殊教育学校,农村孩子也能享受上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夏吾卓玛代表:让“三江之源”源清流洁,让“中华水塔”坚固充沛

  青海省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自来水公司职工夏吾卓玛讲述了家乡人民守护“中华水塔”三江源,保证“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故事。

  夏吾卓玛的老家在黄南州,这里全境属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作为‘源头人’‘护塔人’,我们不仅要自己用上好水,还要保证中下游的人民也用上好水。” 夏吾卓玛说,湿地保护、植树造林、利用无人机和水质传感器等科技手段管水、护水……家乡人民为水源保护作出了一系列努力。

  “在我们那儿保护生态是件大事,更是老百姓自觉的行动。”夏吾卓玛讲述了一位老人22年义务守护近万亩草原湿地的故事,老人每日在湿地巡察3次,累计走了12万多公里。

  过去20几年里,夏吾卓玛在该自来水公司里干过抄表员、收费员、材料保管员、水质监测员等最基层的工作,2018年,兢兢业业工作的她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水滋养了我们,我们是守护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夏吾卓玛介绍,由于水资源生态环境不断好转,用水水质不断提高,黄南州建起了矿泉水厂,农区产品绿色有机,黄河旅游红红火火,乡村振兴有了可靠依托,各族群众收入不断提高,生动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我们要把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扛起源头责任,更好保护生态,让‘三江之源’源清流洁,让‘中华水塔’坚固充沛,让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滋润甘甜。”夏吾卓玛说。

  

  西西玛委员: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军人身上应有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面对记者提问,全国政协委员、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处上校处长西西玛表示,生逢伟大时代,肩负着强军兴军的历史重任,他将坚定地扛起新时代赋予革命军人的责任和使命。

  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西西玛,从小就有一个当兵的梦想。2000年,他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进入了部队。在那里,战友们成了他可靠的支撑。从学汉字、说汉语、叠被子、走队列开始,战友们引领西西玛一步步完成“士兵突击”。“现在回望这一路的成长经历,感到每一次的转折、每一步的成长都是党的关怀、部队的培养、战友们的帮助。”西西玛感动地回忆道。

  西西玛说,人民军队是锻造人才的大学校、大熔炉、大家庭。现在每年入伍的新战友完全不同于21年前的他,他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科技文化素质很高,一入伍就能在不同的岗位上挑大梁。

  西西玛回忆,有一次部队参加抗震救灾,面对灾区人民期盼的眼神和废墟下挣扎的生命,年轻的战友们不惧生死,义无反顾。在废墟里“赛跑”,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分百的努力,用手来刨,用肩来扛,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在救援的过程中,很多战友头部被滚石砸伤、脚底被钢筋刺穿、手指甲都被磨掉,但还是日夜奋战,直到救出最后一个人,安顿好每一个受灾群众。无数的事实证明,英雄的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

  最后,西西玛以铿锵有力的誓言结束了他的回答:“我想说,请党放心,请祖国放心,请人民放心,强国有我,强军有我,我们将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下一篇4
 
 
Baidu
map